
[(of a piece of writing) be completed;manuscript is completed] 著作完成;文稿寫完
手冊脫稿了
亦作“脫藁”。著作完成。 宋 張端義 《<貴耳集>自序》:“悵前録之已灰,喜斯集之脫藁。”《宋史·道學傳三·朱熹》:“又有《儀禮經傳通解》未脫稿。”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脫稿。” 茅盾 《尚未成功》:“我的處女作還沒脫稿呢,我的才氣不應該那麼早就要求休息。” 巴金 《紀念雪峰》:“不能說文章一脫稿,作者就無權過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脫稿漢語 快速查詢。
“脫稿”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著作完成
指文章、書籍等文字作品的創作過程結束,原稿已定稿。例如:
即興表達
在演講、表演等場景中,指不依賴預先準備的稿件,憑借記憶或臨場發揮完成表達。例如:
注意: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不同。文學領域側重“完成性”,如《蕙風詞話》提到“易脫稿”指創作順利收尾;而演講場景更強調“臨場性”,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脫稿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脫離了原稿、講稿或計劃書等而即興發言、表演、創作的行為。在寫作、演講、表演等領域中經常使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沒有依賴預先準備的稿件而即興展現自己的才華或能力。
脫稿的拆分部首是⺧,拆分筆畫為12畫。
脫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益世筌蹇》一書中。後來逐漸成為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專用名詞,用來描述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的即興表現。
脫稿的繁體字為「脫稿」。
古時候寫脫稿的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脫稿」,以離開、脫離的意思來表示。
1. 他沒有準備任何講稿,完全是脫稿發表演講的。
2. 雖然沒有準備,但他脫稿的發言卻讓全場震撼。
3. 我們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脫稿展示自己的才藝。
脫稿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脫稿發言
2. 脫稿表演
3. 脫稿創作
脫稿的近義詞包括:即興、不拘一格、隨機應變。
脫稿的反義詞包括:認真準備、有計劃、依據稿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