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指土地上生長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後亦泛指土産。語出《左傳·昭公七年》:“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畧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杜預 注:“毛,草也。”《後漢書·馬融傳》:“其土毛則搉牧薦草,芳茹甘荼。”《北史·高麗傳》:“ 高麗 係誠天極,累葉純誠,地産土毛,無愆王貢。” 宋 曾鞏 《進奉熙甯七年南郊銀絹狀》:“前件物,輒用土毛,敢參庭實。”
“土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為詳細解釋:
“土毛”最初指土地上自然生長的植物,包括五谷、桑麻、菜蔬等,後逐漸擴展為泛指某一地區的土産或特産。
詞源解析
該詞由“土”(土地)和“毛”(草本植物)組成,源自《左傳·昭公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杜預注:“毛,草也。”此處“毛”代指土地上生長的植物。
含義擴展
從具體植物延伸為廣義的土産,如《後漢書》中“地産土毛”即指地方特産。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土毛”可形容人“缺乏文化修養”,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網絡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土毛”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土地産物,其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統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土毛》一詞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粗俗、沒有修養或沒有品味。它通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表、舉止或言談舉止低級庸俗,缺乏教養。
《土毛》的拆分部首為「土」和「毛」,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土毛》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的小說《水浒傳》中,形容那些沒有修養、粗野無知的人。後來,這個詞彙逐漸被廣泛使用,流傳至今。
《土毛》的繁體字為「土毛」,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對應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在的簡化字。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土毛》的漢字寫法為「土毛」,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打扮得如此土毛,看起來簡直就像個農民。
2. 她的言談舉止太土毛了,連基本的社交禮儀都沒有。
相關的組詞有:土氣、毛頭小子。
近義詞有:土裡土氣、庸俗、俗氣。
反義詞有:高雅、文雅、有教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