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曲折折的欄杆。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宋 張先 《蝶戀花》詞之一:“樓上東風春不淺,十二闌幹,盡日珠簾捲。” 清 陳廷焯 《蝶戀花》詞:“鎮日雙蛾愁不展,隔斷中庭,羞與郎相見。十二闌幹閒倚遍,鳳釵壓鬢寒猶顫。”
“十二闌幹”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十二闌幹”指曲曲折折的欄杆,其中“十二”并非實指數量,而是虛數,強調欄杆的曲折繁多。該詞多用于描繪庭院、樓閣等場景,暗示幽深婉轉的意境。
空間象征
通過欄杆的曲折形态,營造出空間層次感,常見于宋詞中表達憑欄遠眺的孤寂或閑愁。例如朱淑真《谒金門》中“十二闌幹閑倚遍,愁來天不管”,借欄杆的曲折暗喻愁緒的綿延。
情感隱喻
清代陳廷焯《蝶戀花》以“十二闌幹閒倚遍”表現女子等待的焦灼與羞怯,欄杆的反複曲折映射人物内心的複雜情感。
該詞核心在于通過具象的欄杆形态傳遞抽象情感,兼具建築描寫與情感抒發的雙重功能。使用時需注意“十二”的虛指特性,避免誤作實際數量。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全宋詞》及清代詞集。
《十二闌幹》是一個成語,用以形容人的行為十分穩健可靠。這個成語由六個字組成,包含着豐富的意義,源自于古代典籍《左傳》。
《十二闌幹》的拆分為:“十(十點)”、“二(兩點)”、“阝(左耳)”、“幹(幹架)”,共計24畫。
《十二闌幹》出自于《左傳》中的一段文字:“二人執幹于門内,十人于闌外”。在這句話中,幹和闌都是指門的構件,用來支撐和固定門的結構,比喻銅牆鐵壁般的戰鬥力。
《十二闌幹》的繁體寫法為「十二闌幹」。
古時候《十二闌幹》的漢字寫法為「拾明侖幹」。
在此給出一個使用《十二闌幹》的例句:“他在工作中表現得非常穩健可靠,真可謂是十二闌幹。”
與《十二闌幹》相關的組詞有:闌幹、十二、門闌等。
《十二闌幹》的近義詞有:銅牆鐵壁、堅如磐石等。
《十二闌幹》的反義詞有:飄忽不定、脆弱無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