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币帛祝告宗廟、神靈的一種禮儀。《儀禮·聘禮》:“厥明,賓朝服,釋币于禰。”《儀禮·聘禮》:“釋币于行。” 胡培翚 正義引 陳祥道 《禮書》:“‘覲禮,侯氏将朝王,釋币于禰;聘禮,賓将受命,釋币于禰于行,皆币而已,則釋币猶釋菜耳,牲牢酒齊不預也。’今案釋币有币無牲,告而不祭。”
“釋币”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釋币”指古代用币帛(絲織品)向宗廟或神靈祝告的禮儀,屬于祭祀活動中的一種形式。拼音為shì bì。
“釋币”是古代以帛為祭品的禮儀,強調通過陳列特定物品完成祝告,體現了先秦時期祭祀文化的細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原文或相關注疏。
釋币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釋”是拆分部首,由“讠”和“巳”組成,而“币”則是另一個字。
“釋”的拆分部首,就是指這個字在構造上屬于“讠”和“巳”兩個部分。
“币”的拆分部首是“巾”。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則,一般先寫上面的部分,再寫下面的部分。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體來說是從佛經中引入的。在佛教的經典中,“釋”指的是佛陀釋迦牟尼,而“币”則指的是*********供奉佛陀的錢币,用作布施和修行積累功德的工具。
繁體字的寫法是「釋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釋币的構造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釋币的寫法比較複雜,需要用到更多的筆畫和結構。例如,古代的“釋”字是由“讠”、“示”、“斤”、“㝞”四個部分構成的,而“币”則由“巾”、“㚎”兩個部分構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
*********将金錢作為釋币供養給寺廟,以此來積攢福德。
釋币還可以和其他的字組合成為不同的詞語,例如:“釋放”、“币制”等。
“釋币”這個詞語的近義詞可以是“供奉”、“捐助”等。
反義詞可以是“收币”或者“取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