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滲洩 ”。
亦作“ 滲洩 ”。1.洩露;洩漏。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二折:“ 韓 魏 二君,與我謹守堤岸,不可滲洩。” 明 唐順之 《贈蔡年兄道卿序》:“夫聚其全氣與力,無所滲洩而一以輸之於道,至於久而未有聞焉者,吾不信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三》:“生氣滲洩,外強中乾,而仁之存者寡矣。”
(2).指侵蝕財貨。《元典章·戶部八·市舶》:“如曾停泊他處,将販到物貨轉變滲洩作弊,及抄填不盡或因事發露到官,即從漏舶法斷沒。”
(3).中醫謂利尿。《素問·至真要大論》:“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王冰 注:“滲洩,小便也。”《元史·方技傳·李杲》:“今用滲洩之劑而病亦甚者,是氣不化也。”
“滲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指秘密、消息或事物的外洩。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逐漸侵占財物。
中醫指通過藥物促進排尿,調節體内水液代謝。
現代漢語中可視為成語,強調秘密或信息被意外或故意洩露。
“滲洩”既有具體動作的洩露(如堤岸、財物),也有抽象概念(如精力損耗),同時是中醫專業術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
《滲洩》是一個漢字,也是一個動詞。它的意思是液體、氣體從小孔或縫隙中慢慢地流出或透過。例如,水從裂縫中滲洩。
《滲洩》的部首是水(氵)和心(忄),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滲洩》是一個中文詞彙,為了表達液體、氣體從小孔或縫隙中慢慢地流出或透過的意思而形成。
《滲洩》的繁體字為「滲洩」。
在古時候,「洩」的寫法是「瀣」,表示液體從小孔中慢慢流出。而「滲」的寫法是「滲」,表示液體從縫隙中慢慢透過。
1. 剛下過雨的房子牆壁從裂縫中滲洩着水。
2. 他的身體出汗過多,好像在不斷地滲洩着水分。
1. 組詞:滲透、滲入、洩露、洩漏
2. 近義詞:滲出、滲出、滲出、漏出
3. 反義詞:阻止、堵塞、封閉、閉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