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塗炭的意思、生民塗炭的詳細解釋
生民塗炭的解釋
猶言生靈塗炭。《明史·範常傳》:“今天下紛紜,生民塗炭,不有所屬,物類盡矣。”《說嶽全傳》第四五回:“ 金 兵入寇,連年征戰,生民塗炭,将士勞心。”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四》:“這個豔傳,那個步韻,比對于華屋丘墟,生民塗炭之慘的大事情還起勁。”
詞語分解
- 生民的解釋 指人民澤潤生民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宋; 蘇轼《教戰守》詳細解釋.人民。《書·畢命》:“道洽政治,澤潤生民。” 三國 魏 曹操 《蒿裡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元 康進之 《李
- 塗炭的解釋 爛泥和炭火,比喻極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污濁的地方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書;仲虺之诰》民生塗炭。;;《廣東軍務記》生靈免遭塗炭詳細解釋.比喻極困苦的境遇。《書·仲虺之诰》:“ 有夏 昏德,民墜塗炭。
網絡擴展解釋
“生民塗炭”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意義:指百姓如同陷入泥沼和炭火中,生活極度艱難。例如《封神演義》中提到“四海分崩,生民塗炭”,形容商朝末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狀态。
- 詞語拆分:
- 生民:原指百姓,出自《詩經·大雅》中描述周朝始祖後稷的篇章,後泛指人民。
- 塗炭:“塗”為泥沼,“炭”為炭火,比喻極端困苦的環境(如、所述)。
2.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今國君無道,天愁民怨,生民塗炭。”。
- 用法: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描述社會時局(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對比“華屋丘墟”與“生民塗炭”的慘狀)。
3.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生靈塗炭、民生塗炭(如提到“民生塗炭”同源)。
- 區别:“生靈塗炭”更常用,而“生民塗炭”側重強調“百姓群體”的苦難。
4.語境示例
- 曆史語境:常用于戰争、暴政背景下,如《明史·範常傳》中“天下紛紜,生民塗炭”。
- 現代引用:魯迅曾以此諷刺文人忽視現實苦難,僅關注風雅之事。
5.結構特點
- 聯合式成語:前後兩詞(生民、塗炭)并列,強化語義(如、分析)。
如需更多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封神演義》《明史》等原著,或查看、的完整出處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生民塗炭
《生民塗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民生活在困苦、悲苦的狀況下,受盡折磨和痛苦。該成語常用來描述戰亂、災難等時期人民的慘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生民塗炭》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生(míng)、民(mín)、塗(tú)、炭(tàn)。它們的筆畫分别是:4、5、10、9。
來源
《生民塗炭》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晉代幹寶的《漢書》:“國将興,必有祯祥。國将亡,必有妖孽。雲氣既變,四時不順;至于感人于色,親疏之間别離,君臣之間怨背;至于禽獸不和,顔色皆異。天降五色雲,夜有異香;赤氣騰于四方。吾以此知天下将亂,生民塗炭也。”這裡表示災難将臨,人民受苦。
繁體
《生民塗炭》的繁體字寫作「生民塗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生民塗炭》在古代常被寫作「生民塢炭」,但意思仍然相同。
例句
1. 在那場災害中,整個城市的人民都生民塗炭,無處可逃。
2. 曆史上曾經有許多時期,人民生民塗炭,痛苦不堪。
組詞
1. 生活:指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态和條件。
2. 塗炭:形容人民生活在困苦、悲苦的狀況下,受盡折磨和痛苦。
3. 逃亡:指為了躲避戰亂、災難等而遠離原居地。
近義詞
1. 生靈塗炭
2. 民不聊生
反義詞
1. 國泰民安
2. 和平安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