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牲醴。 唐 馮贽 《雲仙雜記·爪甲間皆出雲煙》:“ 太宗 以下,乃攜杏酒青羊,以備牲醪,告於山中。” 宋 洪邁 《夷堅丙志·桐川酒》:“方議以事聞于郡,吏卒相謂:‘庫舊有神祠,前官輒去之,得非其為孽乎?’密市牲醪,羅拜禱請,許以再立廟。”
“牲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ēng láo,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具體解釋如下:
“牲醪”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雲仙雜記》《夷堅志》等典籍原文。
牲醪(shēng l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牛(牜)和酉。
牲醪的筆畫數為11畫。
牲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農耕文化。牲,意為牲畜,泛指供祭祀所用的牲畜。醪,意為祭祀或慶祝神靈的酒。因此,牲醪特指供奉神靈時所用的牲畜和酒,常用于描述古代祭祀儀式中的牲祭和酒祭。
在繁體字中,牲醪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牲醪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牲的舊字形為“⿰牜⿱日田”,醪的舊字形為“⿱酉酉”。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
1. 他帶着牲醪前往神廟,為豐收祈福。
2. 古人常通過牲醪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牲醪的近義詞包括祭品、祭酒、祭禮等,它們都指代與祭祀儀式相關的事物。
反義詞則可以是常用飲料、普通食品等與慶祝宴會無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