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贍廟地。 清 計六奇 《明季北略·鄭二陽兵饷對》:“六月,禮部尚書 林欲楫 ,請覈僧道贍地,毀淫祠,括絶田充餉。”參見“ 贍廟地 ”。
“贍地”是一個曆史文獻中出現的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如下:
贍地指贍廟地,即古代用于供養寺廟或維持宗教場所運作的專用土地。這類土地通常由官府或民間捐贈,其收益用于寺廟的日常開支或宗教活動。
該詞可見于清代計六奇的《明季北略·鄭二陽兵饷對》:“六月,禮部尚書林欲楫,請覈僧道贍地,毀淫祠,括絶田充餉。”
此記載表明,明代曾通過清查寺廟土地(贍地)來擴充軍饷,側面反映贍地與當時社會經濟政策的關聯。
建議進一步查閱《明季北略》或明清經濟史相關研究,了解具體曆史案例。
贍地(shàn dì)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赢(貝)和執(扌)。它的筆畫數一共有12畫。贍地是古代財産繼承制度中的一種身份,指代父輩離世後,由子輩接管并管理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財産。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記·曲禮上》一書中,描述了聖人制定的離世財産繼承規範。繁體字中的贍地是「贍地」,意思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存在着一些差異。在《說文解字》中,贍地的古字寫作「贍地」。首先,「贍」的古字形是「責」和「片」的結合體,表示人工損傷;「地」的古字形是「耳」和「土」的結合體,表示建築物。這樣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贍地」,表示財産的繼承和管理。
以下是贍地的例句:
1.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終于接手了家族的贍地。
2. 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贍地,還把它管理得越來越好。
除了贍地,漢語中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1. 贍養(shàn yǎng):指照顧和供養年老或者無法自理的人。
2. 繼承(jì chéng):指接替前人的職位、權力或財産。
贍地的反義詞是失地,表示失去對土地和財産的控制和所有權。
綜上所述,贍地是指父輩離世後子輩接管和管理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財産的身份。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赢(貝)和執(扌),源于古代禮制規範。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贍地的古字寫作「贍地」。贍地可以在文中進行例句的使用。相關的詞彙有贍養和繼承,反義詞是失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