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喪禮的一種哀聲。謂一舉聲而三折。《禮記·間傳》:“斬縗之哭,若往而不反;齊縗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於聲音者也。” 鄭玄 注:“三曲,一舉聲而三折也。”
(2). 唐 長安 城北 平康裡 之歌妓聚居區,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稱三曲。見 唐 孫棨 《北裡志·海論三曲中事》。 宋 金盈之 《醉翁談錄·平康巷陌記·平康總序》:“多有遊惰者於三曲中而為諸媪所養,俗呼為廟客。”
(3).酒名。曲酒中品級最低的一種。 克非 《春潮急》四三:“﹝ 李春山 ﹞因為心裡分外高興,便不想馬上回去,到酒店要了四兩三曲,慢慢喝着。”
“三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喪禮中哭聲的一種規範,表現為“一舉聲而三折”(即一次哭聲包含三次轉折)。這一說法源自《禮記·間傳》,鄭玄注中明确提到其聲調特點。
唐代長安城北平康裡(又稱“北裡”)的歌妓聚居區分為“一曲”“二曲”“中曲”三個區域,合稱“三曲”。其中“中曲”為較高等級妓女居住地,而“一曲”則多為普通妓女。
指曲酒中品級較低的一種酒,常見于民間或非正式場合。例如現代文學作品《春潮急》中曾提及“三曲”作為酒名。
總結建議:
若需深入考證,建議優先參考《禮記》《北裡志》等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其他引申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曲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音樂中的三個曲調。它可以指音樂作品中連續演奏的三種不同曲調,也可以指由一位演奏者表演的三個獨立的樂曲。
三曲的拆分部首是“曲”,總筆畫數為13畫。
在古代,三曲是指音樂表演中的三個部分,分别是引子、主曲和尾聲。這個概念源自中國古典音樂,流傳至今。
三曲的繁體字為「三曲」。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三曲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這個音樂會上,他們演奏了三曲,每一首都讓人陶醉其中。
2. 這位演奏家以他精湛的技藝演奏了三曲,掀起了觀衆的熱烈掌聲。
組詞:曲調、曲子、曲藝
近義詞:三段、三首、三段曲
反義詞:一曲、二曲、四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