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homeless dog;be thrown out like disowned dogs;feel lost like a stray dog] 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倚仗,無處投奔的人
同“ 喪家之狗 ”。《金6*瓶6*梅詞話》第四七回:“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 冰心 《老舍和孩子們》:“ 舒伯伯 給我的信裡說,他在 紐約 ,就象一條喪家之犬。”《花城》1981年第6期:“輪到這家人搬出王爺府的時候,又無一例外地有如喪家之犬,都是被掃地出門的。” 南朝 梁 沉約 《辯聖論》:“或以為東家 丘 ,或以為喪家犬。”此即指 孔子 。參見“ 喪家之狗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喪家之犬漢語 快速查詢。
“喪家之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具有文化深度,以下為詳細解析:
該成語字面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落魄不得志的人。現代多含貶義,形容失敗後狼狽逃竄或失去權勢的群體。
原始記載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周遊列國時與弟子失散,鄭國人形容他“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轉述後,孔子卻笑道:“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
語義演變
最初描述孔子流離失所的窘境,後逐漸演變為貶義,強調失去庇護的狼狽狀态。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物喻人”的修辭智慧,同時通過孔子的故事傳遞了逆境中保持豁達的精神内核。
《喪家之犬》是一個成語,指被家人驅逐、流浪、無家可歸的狗。
《喪家之犬》由部首“犬”和“喪”兩個字組成。
“犬”:部首犬,總筆畫4。
“喪”:部首一,總筆畫4。
《喪家之犬》最初來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的記載,該成語原指齊國公子牟的狗被趕出家門,後泛指被家人抛棄的狗,引申為被親人遺棄、無依無靠的人。
繁體字為「喪家之犬」。
古時候的漢字寫作「喪家之犬」。
他因犯了大錯,如今成了喪家之犬,失去了親人的支持。
喪家狗、喪家之犬、喪家之後、喪家之主、喪家之貓
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無依無靠、失去親人支持
幸福之犬、收養有家、家庭溫暖、有依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