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ferocious as wolves and tigers;like cruel beasts of prey] 形容勇猛。也形容兇暴、殘忍
兩旁走過幾個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頭,叉到大門外。——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
(1).亦作“ 如狼如虎 ”。形容勇猛、猛烈。《尉缭子·武議》:“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水浒傳》第七八回:“如今放着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節度已是過時的人了,兄長何足懼哉!”
(2).像虎狼那樣兇狠、 * 。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四折:“夫妻每當夜生心,都狠毒如狼似虎。被殺死一命歸陰。”《儒林外史》第九回:“船上站着幾個如狼似虎的僕人,手拿鞭子,打那擠河路的船。”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他吼了一聲,幾個如狼似虎的家夥,又橫拖倒拉的把 大水 拾掇開了。”
“如狼似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ú láng sì hǔ,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褒義用法
形容人勇猛強悍,行動迅猛有力。例如古代形容軍隊戰鬥力強盛,如《尉缭子·武議》提到:“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
貶義用法
比喻行為兇狠殘暴,像虎狼一樣。例如《儒林外史》中描述:“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頭,叉到大門外。”
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兵書《尉缭子·武議》,原指軍隊的勇猛,後逐漸衍生出貶義用法。
“如狼似虎”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其核心是通過狼與虎的兇猛特性,比喻人或行為的極端特質。使用時需注意避免歧義,尤其在正式場合建議明确上下文。
《如狼似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勇猛、兇悍,具有像狼和虎一樣的威風。
《如狼似虎》這個詞拆分成幾個部首,分别是“女”、“田”、“立”,總共有9個筆畫。
《如狼似虎》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原文中寫到:“王者視士如狼,民視士如虎。”後來逐漸演變為這個成語。
《如狼似虎》的繁體字為「如狼似虎」。
在古時候,《如狼似虎》這個詞的部分漢字有些許變化。其中,“似”字在古體中寫作「似」,而“虎”字在古體中寫作「虍」。
他年輕時勇敢無畏,宛如狼虎之間的英勇壯舉。
如虎添翼、如虎添翼、如虎得翼、如虎添翼般強大。
如狼似虎的近義詞包括如虎添翼、勇猛、兇悍、勇敢無畏等。
如狼似虎的反義詞包括膽小、柔弱、怯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