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armament] 裁減軍隊和軍事裝備
裁減武裝人員和軍事裝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裁軍漢語 快速查詢。
裁軍(cái jūn)指國家或政治集團主動削減軍隊員額、軍事裝備及相關軍事設施的行為,旨在縮減軍事規模或降低戰争風險。該詞由“裁”(削減、裁減)與“軍”(軍隊、軍事力量)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通過政策手段減少武裝力量。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國家有計劃地減少軍隊人員編制、武器裝備及軍事預算,通常作為和平外交或戰略調整的手段。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解釋為“裁減軍隊人員和裝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引申含義
廣義上包含局部裁減、全面軍備控制、禁止特定武器研發等,如聯合國裁軍事務廳(UNODA)将“裁軍”定義為“減少或消除軍事能力與武器系統”。
來源:聯合國裁軍事務廳官網(www.un.org/disarmament)。
國際案例
冷戰時期美蘇《中導條約》(1987年)要求雙方銷毀中程導彈,是典型雙邊裁軍協議;中國1985年宣布百萬大裁軍,将解放軍員額縮減24.7%,體現防禦性國防政策。
來源:中國軍網《新中國曆次裁軍回顧》。
中國政策立場
中國政府白皮書多次強調“積極參與國際裁軍進程”,如《中國的國防》(2019年)指出裁軍“有利于增進各國互信、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國防》白皮書(2019年)。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裁減軍隊及軍事裝備”(第6卷第1283頁)。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中國《2024年國防預算報告》提出“優化兵力規模結構”,延續裁軍與強軍并行的方針。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官網(www.mof.gov.cn)。
裁軍是指國家或政治集團通過削減軍隊規模及軍事裝備,以實現軍備控制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裁軍(拼音:cái jūn)指裁減武裝人員數量與軍事裝備,通常旨在将軍隊規模調整至與國家安全需求相適應的合理水平。
核心目的
裁軍的主要目标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降低戰争風險,并通過減少軍事對抗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實施方式
曆史背景與意義
曆史上,裁軍常作為戰後重建或緩解國際緊張局勢的手段。例如,冷戰期間美蘇多次通過裁軍談判控制核武器數量。現代裁軍更注重平衡國防需求與資源分配,推動經濟和社會資源向民生領域傾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國際協議,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國際組織發布的裁軍報告。
按部闆帳錢薄域八旗子弟碧沈布帆不分稱計斥斥純氣丹頰盜辭調舉玎珰響隊副豐絜甘節高笑割斷鼓吻奮爪還資谾豅狐狢回繞會向火船驚悖經緯天下兢戰禁奈踡跼抗越連朋僚幕靈酥躏蹂琉璃燈螺子筆慢誕蠻俚邈以山河迷迷蕩蕩命駕冥一靡慝平素破甲牆合侵耗窮破驅曳三川稍人食箪漿壺飾虛素儉托思圍墾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