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沓”。1.繁雜。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責付甚重,不敢遽辭。地方軍務冗沓,皆輿疾從事,今卻幸已平定。”
(2).繁複拖沓。 清 魏源 《<聖武記>目錄》附記:“至<武事餘記>第十二、十三卷,舊多冗沓,今移其瑣事散附各記之末,而更正其體例。” 宛平 《<四溟詩話>标點後記》:“﹝他們﹞想以盛 唐 詩中這些雄渾高遠的風格,來醫治‘台閣體’嘽緩冗沓的弊病。”
“宂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繁雜
指事物紛亂、瑣碎的狀态。例如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地方軍務冗沓”,即形容事務繁雜難以處理。
繁複拖沓
強調冗長、效率低下的特點。清代魏源在《聖武記叙》附記中批評舊文“冗沓”,後通過删減瑣事、調整體例使其更簡潔。
注意:該詞也寫作“冗沓”,需與“噂沓”(議論紛紛)、“庢沓”(水流受阻)等音近詞區分。其核心用法多用于描述事務或文字的繁雜與低效,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語境。
宂沓,通常指事物繁雜、雜亂無章的樣子。形容事物之間關系錯綜複雜、難以理解或處理。
宂沓的部首是宀(宀字頭部),也可念作阝;它的筆畫分别為5畫和9畫。
宂沓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而是更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據《說文解字》所述,宂沓原本是兩個分開的字形,現在隻有合寫形才能看到。宂是宀和朦的疊字,宀是房子的意思,朦指渾沌、混沌。沓則是兩個足(步)字相連寫,表示行走。因此,宂沓合寫後表示行走在房屋之間,引申為事物錯綜複雜、繁亂等意思。
繁體字中,宂沓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宂沓的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宂字的上半部分會書寫成一個小戶型,下半部分是一個朦胧的字形;沓字的寫法則更加寫實,兩個足相連形成“頁”字底部類似的形狀。
1. 後院雜草叢生,宂沓不堪。
2. 這個文件堆得宂沓,我得花些時間整理一下。
1. 組詞:宂沓亂、宂沓雜、宂沓無章。
2. 近義詞:紛亂、混亂、複雜。
3. 反義詞:整齊、井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