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旗。亦借指軍隊。《晉書·明帝紀論》:“不得不推誠将相,以總戎麾。”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掄》詩:“頃壯戎麾出,叨陪幕府要。” 郭孝威 《雲南光複記》:“ 鍔 等以皭火微螢,亦得以附驥尾于戎麾。”
戎麾(róng hu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軍事色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軍隊的指揮旗幟,後引申為軍事統帥或軍旅事務的象征。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典籍角度分層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戎 古指兵器、軍隊(《說文解字·戈部》:"戎,兵也");麾 原意為指揮旗(《玉篇·毛部》:"麾,旌旗也")。
戎麾 二字結合,特指軍中主将用以號令軍隊的旗幟,象征指揮權。
例證:
《梁書·韋叡傳》:"戎麾方啟,亟動妖氛。"(戰旗初展,迅即掃平敵寇)
代指主帥
古代以"執掌戎麾"喻指統帥軍隊,故"戎麾"可借指将領本人。
典籍依據:
《漢語大詞典》釋:"戎麾,軍中旗幟;亦借指軍旅之事或主帥。"
象征軍旅事務
常見于公文或書信用語,如"效命戎麾"(投身軍務)、"戎麾勞瘁"(軍務辛勞)。
例文:
清·曾國藩《與李元度書》:"足下久曆戎麾,屢建勳績。"
在詩詞中,"戎麾"承載征戰豪情與戍邊悲壯,成為邊塞詩典型意象。
名句援引:
唐·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軍容隨赤羽,戎麾駐臯蘭。"(軍隊隨紅旗行進,戰旗矗立邊關)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現代出版物可參考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等權威平台。)
“戎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如《明帝紀論》中:“不得不推誠将相,以總戎麾。”唐代杜甫《哭王彭州掄》詩亦用:“頃壯戎麾出,叨陪幕府要。”近代文獻如郭孝威《雲南光複記》也有引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或杜甫詩作原文。
寶劄辯敏必也正名乘隙搗虛船閘此處撺調丹黝電容器颩風飛鈎風清月白高選鍋鐵臉國子古為今用寒爐厚愛麾叱夾間堅窮駕駛證積弊駿猛阬谷口順餽給困急老哥量才器使靈飙領表詅符令則六宅使路箭禡禂邈絕名倫廿八躔拈花一笑毆氣廧咎如牽就千裡草秋高氣和荠薴沙漲水分數課菽藟訴辯馱轎枉憲挖鑲踒踻霞光萬道屑沒西風落葉枲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