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旗。亦借指軍隊。《晉書·明帝紀論》:“不得不推誠将相,以總戎麾。”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掄》詩:“頃壯戎麾出,叨陪幕府要。” 郭孝威 《雲南光複記》:“ 鍔 等以皭火微螢,亦得以附驥尾于戎麾。”
“戎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如《明帝紀論》中:“不得不推誠将相,以總戎麾。”唐代杜甫《哭王彭州掄》詩亦用:“頃壯戎麾出,叨陪幕府要。”近代文獻如郭孝威《雲南光複記》也有引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或杜甫詩作原文。
《戎麾》是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指揮軍隊或領導戰鬥的旗幟或大幡。它象征着統帥将士們所追隨的旗幟,體現了以軍事力量為中心的意義。
根據現代漢語拼音,戎麾的部首分别是“戈”和“鹿”,其中“戈”部表示戰争軍事,而“鹿”部則表示動物。拆分後,戎麾的筆畫總數為21畫。
《戎麾》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杜牧的《寄人》詩:“玉郎俱列戎麾下,一自忘貧十歲來。”該詩出現了“戎麾下”一詞,指的是指揮軍隊的旗幟。此後,這個詞逐漸成為文藝作品中的常用詞語,用來形容帶有兵權力的統帥旗幟。
繁體字“戎麾”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特殊變化。
在古時,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雖然《戎麾》一詞的含義與現代沒有變化,但它的字形則可能略有差異。由于古代字書資料有限,目前無法準确知道《戎麾》在古時的具體寫法。
1. 帥旗高揚,萬軍莫敵,猶如戎麾指引戰場上的勝利。
2. 此将猶如戎麾般威風凜凜,率領隊伍取得了關鍵的勝利。
1. 麾下:指揮軍隊領導下屬。
2. 戎裝:軍人的制服。
3. 戎馬:封建時代指軍隊和戰馬。
旌旗、軍旗、軍幟。
白旗、和平旗、停戰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