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從”。散職侍從官。《漢書·枚臯傳》:“三年,為王使,與冗從争。” 顔師古 注:“冗從,散職之從王者也。” 後漢 有中黃門冗從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見《後漢書·百官志三》。後亦泛指隨從。 唐 劉禹錫 《史公神道碑》:“ 布 既啟行,士氣不振,渙然内潰,獨與冗從之旅偃旗而歸。”《金史·太宗紀》:“七月壬午,皇子 宗峻 薨。丙戌,禁外方使介冗從多者。”
“宂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由“宂”(同“冗”,原義為房屋)和“從”(跟隨、順從)構成,字面指“房屋中的人順從主人指示”,引申為順從、服從之意。例如,可形容下級對上級的遵從。
曆史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在官職體系中,“宂從”也指散職侍從官,即非正式編制的隨從職位,常見于古代文獻中。這與“從”在文言文中表“跟隨”的用法一緻(如《鴻門宴》“沛公旦日從百餘騎”)。
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對權威的尊重與服從,如員工聽從領導、學生遵循師長的情境。此外,“從”在古漢語中還可表“學習”(如《師說》“從師”)或“由/自”(如《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但“宂從”更側重“依從”的抽象含義。
字形與異體寫法
“宂”與“冗”相通,故該詞亦可寫作“冗從”。這種通假現象在漢字演變中較為常見。
總結來看,“宂從”既包含具體的官職含義,也承載抽象的行為準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
宂從(mín c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相互依附、彼此從屬的意思。
宂從的部首是宀(mián),總筆畫數為10畫。
宂從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漢字,起源于先秦時期。
宂從的繁體寫法為「衖從」。
在古代寫法中,宂從的形狀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結構和現在的寫法很相似。
1. 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宂從的,一個人的利益與另一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2. 在團結的精神下,大家宂從,共同努力。
宂從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宂從雜記」、「宂從奉诏」。
宂從的近義詞有「相依相從」、「互相依附」。
宂從的反義詞是「獨立」、「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