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狨鞯的馬鞍。以指重臣。 宋 侯寘 《阮郎歸·為張丞壽》詞:“狨鞍長傍九重城,年年雙鬢青。”
“狨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狨鞍”指用狨皮制成的馬鞍或鞍鞯。狨是一種小型猴類(如金絲猴),其皮毛柔軟珍貴,古代常用來制作鞍具。
象征意義
在古代文獻中,“狨鞍”常代指身份顯赫的重臣。例如宋代侯寘《阮郎歸·為張丞壽》詞中寫道:“狨鞍長傍九重城”,暗喻張丞身居高位。
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狨”的動物特征或詩詞引用,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狨鞍(rónɡ ān)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用來裝載猴子的馬鞍。它的拆分部首為“犬”和“革”,總計15個筆畫。
狨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大司馬》一書中,描述了古代馴養猴子的情景。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馬鞍”,并被廣泛使用。
狨鞍的繁體字為「猻鞍」。
在古代,狨鞍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其古代漢字寫法為「狨鞌」,意思仍然相同。
1. 他騎在狨鞍上,扮作猴子的運動員表演得極為生動逼真。
2. 農民們用狨鞍駕馭着馬匹,奔馳在田野上。
狨鞍沒有常用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馬鞍、鞍具。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