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使的意思、采訪使的詳細解釋
采訪使的解釋
官名。 唐 開元 二十一年分全國為十五道,每道置采訪處置使,簡稱采訪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 天寶 後改為但考課官吏,不得幹預他政。 乾元 以後,各地兵起,廢采訪使而置防禦使。 唐 韓愈 《裴君墓志銘》:“大父 曠 ,禦史中丞,京畿採訪使。”亦省作“ 採訪 ”。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開元 已前,有事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度、十採訪,始有坐而為使,其後名號益廣。”參閱《通典·職官十四》、《文獻通考·職官十五》。
官名。 唐 初于各道設按察使, 開元 時改設采訪處置使,簡稱“采訪使”,掌舉劾所屬州縣官吏。 肅宗 以後改為觀察處置使。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唐觀察使》:“ 唐 世於諸道置按察使,後改為采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郡。既又改為觀察,其有戎旅之地,即置節度使。分天下為四十餘道,大者十餘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訪察善惡,舉其大綱。”
詞語分解
- 采的解釋 采 ǎ 摘取:采撷。采花。采摘。采制。 選取,搜集,開發,利用:采訪(搜集尋訪)。采納(接受意見)。采集。采伐。采購。采掘。采寫。 神色,精神:神采。精采。 同“彩”。 〔采采〕盛多的樣子。 古代指官
網絡擴展解釋
“采訪使”是唐代設置的官職,其職能和演變過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采訪使全稱“采訪處置使”,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後,每道設置的監察官員,主要負責檢查刑獄、監察州縣官吏。
二、職能演變
- 初期職能(開元至天寶年間)
- 監察地方司法與官員,擁有較大實權,可幹預地方政務。
- 天寶年間調整
- 職能被削弱,僅保留考核官吏政績的權力,不得幹涉其他政務。
- 乾元年間廢除
- 安史之亂後,因戰亂頻發,朝廷廢除采訪使,改設防禦使以加強軍事管理。
三、曆史意義
- 标志着唐代從臨時派遣監察官向固定地方監察體系的轉變。
- 為後世道、路級行政劃分提供了制度參考。
四、相關文獻
唐代韓愈《裴君墓志銘》、李肇《唐國史補》等文獻中均有記載。更詳細制度可參考《通典·職官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訪使》一詞的意思是指負責進行采訪的人員或代表。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采》的部首是「采」,總筆畫數為8。
- 《訪》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7。
- 《使》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9。
來源:
《采訪使》一詞的來源比較直接,由「采訪」和「使」這兩個常用詞組合而成。
繁體字:
《采訪使》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關于《采訪使》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我暫時無法提供相關内容。
例句:
1. 請問你是來做《采訪使》的嗎?
2. 他在電視台擔任《采訪使》一職已經多年了。
組詞:
- 采訪員
- 使者
近義詞:
- 記者
- 采編
反義詞:
- 受訪者
- 被采訪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