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gentle]〈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1).亦作“ 仁誼 ”。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孔穎達 疏:“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呂氏春秋·適威》:“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緻其福。”《漢書·食貨志上》:“陵夷至於 戰國 ,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生平企仁義,所學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與王子醇書》:“且王師以仁義為本,豈宜以多殺斂怨耶?”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書示雲,正心誠意,道德仁義,方可看 長安 春色。”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銀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2).方言。謂性情和順善良。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 朝鮮 人民卻是那樣地仁義。”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讓我改邪歸正,咱從此以後,準要做個仁義之人。”
“仁義”是漢語中重要的倫理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定義
指仁愛和正義的結合,強調對他人的關懷與公正的準則。其中:
方言用法
在部分地區(如北方方言)中,形容人“仁義”表示性情溫順、通情達理,如“他人挺仁義的”。
仁義既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概念,也是日常評價人品的重要标準,融合了情感關懷與理性判斷的雙重維度。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出處,可參考《韓非子》《禮記》等文獻。
仁義是一個具有深刻内涵的漢字詞彙,代表着人們對于他人的關愛和尊重,以及遵循道德準則進行公正行為的觀念。它由兩個部首組成:人字旁和義字旁。
人字旁是指代表“人”的部首,象征着人類的本性和價值。義字旁則表示“公義”與“道德”,強調個體行為中的公平和正确。
仁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周禮·春官·王命》:“臣聞天子敦五常,以入為仁義。”這段經文所指的“仁義”是指君主應該遵循的倫理道德準則,對于人民的仁愛和公正。
仁義在繁體中文中寫作「仁義」,而簡體中文中則寫作「仁義」。盡管兩者書寫形式稍有不同,但代表的意義和觀念并無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仁義的字形與現代有所差異。例如,早期的仁義中,人字旁是由上面的“一”和下面的“丨”組成,而義字旁則是由上面的“言”和下面的“丿”組成。字形的變化反映了文字技術的發展。
仁義這個詞彙常常出現在典籍、經典和各種修身養性的書籍中。例如:“仁義之心,為乾坤之本”,意思是仁義的心是萬物存在的根本所在。
除了仁義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進一步展開這個詞彙的含義。例如,“仁者愛人,義者正世”,意味着仁義是愛護他人和維護社會正義的核心價值觀。
與仁義意義接近的詞彙還有:孝順、仁愛、慈悲、公正等。這些詞彙都強調了對他人關懷和身為人類應具備的道德觀念。
反義詞方面,與仁義相對的是冷漠和不義。冷漠意味着對他人無關心和冷淡,而不義則代表着不遵循道義和道德規範。
總結來說,仁義是一個充滿溫暖與正義的詞彙,它代表了人們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以及追求公正與道義的行為準則。通過理解仁義的含義,我們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并為社會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