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數。世界可分為人口高密度區、低密度區及中密度區。歐洲(除俄羅斯外)、亞洲和加勒比地區屬人口高密度區。
人口密度是地理學與統計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量,通常以“人/平方公裡”或“人/公頃”為單位計算。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定義,其核心公式可表示為:
$$
text{人口密度} = frac{text{區域總人口}}{text{區域土地面積}}
$$
在實際應用中,人口密度分為生理密度(耕地面積與人口比值)和農業密度(農業人口與耕地面積比值),用于分析區域資源承載能力。例如,中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315人/平方公裡,而西藏自治區僅為3人/平方公裡,反映出人口分布的高度不均衡性。
該指标對城市規劃、交通建設及公共資源配置具有指導意義。聯合國人口署在《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指出,人口密度超過2000人/平方公裡的區域需重點關注基礎設施負荷與生态環境壓力。
人口密度是地理學和人口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量,通常用于衡量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密集程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公式
人口密度計算公式為:
$$
D = frac{P}{A}
$$
其中,$D$ 表示人口密度(單位:人/平方公裡),$P$ 為總人口數,$A$ 為區域土地面積。例如,某城市有100萬人口,面積500平方公裡,則密度為2000人/平方公裡。
意義與用途
影響因素
全球典型例子
局限性
人口密度是平均值,可能掩蓋内部差異。例如,澳大利亞雖整體密度低,但悉尼、墨爾本等城市密度極高,而内陸多為無人區。
理解人口密度需結合具體地理、經濟和社會背景,才能更全面分析區域發展問題。
闆結邊賦冰解凍釋逋缗策學長戟忱辭成果大家夥丹悃殚洽豆笾愕眙訪牌肥強風鹢阜財謠福壽無疆俯仰唯唯宮省苟完孤辰國光唅呀和必斯後防蛱蝶教授驚定緊俏盡日窮夜酒國君子國昆侖縣圃哭踴淩轹卵醬銘骨目無法紀披巾挈攜七老會請風光青炬求哀人給家足戎麾肉柱三摩缽提設次神胄屍蟲十勢水行殊域思怨送欵王孫瑕尤齂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