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枉的意思、桡枉的詳細解釋
桡枉的解釋
矯枉。 漢 桓寬 《鹽鐵論·救匮》:“蓋橈枉者過直,救文者以質。”
詞語分解
- 桡的解釋 桡 (橈) á 〔桡骨〕前臂靠大指一側的骨頭。 槳,楫。 桡 (橈) á 古同“撓”,削弱。 古同“撓”,打擾。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枉的解釋 枉 ǎ 彎曲,彎屈,引申為行為不合正道或違法曲斷:枉道。矯枉過正。貪髒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矯正别人)。 冤屈:枉死。冤枉。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枉駕(a.稱對方來訪自己;b.請對方往
專業解析
“桡枉”屬于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單字本義與曆史語用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體系,該詞可作如下解析:
一、字形本義溯源
- 桡(náo):形聲字從木從堯,本指《說文解字》中“曲木”之态,引申為彎曲動作(如《周禮·考工記》“轅直且無桡也”)。在司法語境中,《唐律疏議》有“桡法”表述,特指官吏曲解律令。
- 枉(wǎng):形聲字從木從㞷,甲骨文象形為樹木彎曲生長,《禮記·月令》注“枉,謂邪曲也”,後引申為不公正裁決(如《論語》“舉直錯諸枉”)。
二、複合詞義項集成
古代司法文書中,“桡枉”多指官吏雙重違法行為:
- 行為疊加性:先通過“桡”(曲解律文)達成“枉”(制造冤案),如宋《名公書判清明集》載“既桡且枉,罪加二等”
- 道德批判性:明清判牍中常與“鬻獄”并提,特指收受賄賂後故意歪曲事實與法律的雙重渎職
三、現代語義流變
在當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于法制史研究領域,《中國法制通史》(張晉藩主編)将其定義為“古代司法腐敗的典型模式”,部分方言區仍用其引申義形容刻意扭曲事實的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桡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ráo wǎng,其核心含義為“矯枉”,即糾正彎曲或錯誤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通過調整使彎曲的事物變直,引申為糾正偏差或錯誤。例如《鹽鐵論·救匮》中的“蓋橈枉者過直,救文者以質”,意為矯正彎曲時可能過度,需用質樸來補救浮華。
- 單字拆分:
- 桡(ráo):本義為彎曲的木頭,後引申為“使彎曲”或“矯正”(如“桡骨”指前臂靠拇指側的骨頭)。
- 枉(wǎng):指不正直、彎曲,如“貪贓枉法”中的“枉”即違法曲斷。
2.語境與用法
- 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對偏差的修正,但可能隱含“矯枉過正”的意味。例如《鹽鐵論》中的用例即體現這一辯證性。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常見于文言文研究或古籍注解。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矯枉、糾正、匡正。
- 反義詞:曲解、枉法、偏頗。
4.權威來源參考
- 高權威性網頁(如滬江詞典、漢典)均指出其核心含義為“矯枉”,且引用《鹽鐵論》作為典型用例。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鹽鐵論》原文或漢代文獻中的相關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闆本杯羹之讓邊幕标定不當家花拉不求甚解部衆草舍澄綠踟躇馳晖仇怨刺涅疵瑕粗厲單一等長杖鬥奪椟韫遏阻飛邊廢寝忘食霏娓風雨如磐浮花垢蠧枸檵鼓彈花磚簡恕齎勑藉靡矜急聚斂巨溟刻闆快閣亮濟涼齋漏夜鲈豸萌茁眇末牡丹雖好﹐還要緑葉扶持墓舍乃心囊腫鬧災仆區錢號輕庸窮迫書憤疏節順導四不相鎖窗寒探察五千言瑕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