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pressing as a fire singeing one's eyebrows——a matter of extreme urgency;be urgently critical;immediate danger;pressing need] 十分緊急,如同火燒眉毛
我如今不知便罷,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燃眉之急!——《水浒傳》
《文獻通考·市籴二》:“ 元祐 初, 溫公 入相,諸賢并進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後以“燃眉之急”比喻事情非常緊迫。亦喻指異常緊迫之事。《水浒傳》第三五回:“我如今不知便罷,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燃眉之急。” 葉聖陶 《前途》:“此在目前,實救燃眉之急。”亦省作“ 燃眉 ”。 明 屠隆 《綵毫記·頒诏雲夢》:“濟燃眉,功德應深;散纏頭,懷抱聊開。” 清 趙翼 《人參》詩:“燃眉倘可救,剜肉遑敢計!”京劇《楊門女将》第四場:“隻是邊關危在旦夕,不知朝廷何日出兵,以救燃眉?”
“燃眉之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古籍《李中麓閑居集》或現代詞典如漢典(來源、9)。
“燃眉之急”是指情況緊急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形容事情非常緊迫,需要馬上解決。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種危急的狀态,需要迅速采取措施。
燃 (huǒ) 包含火部首和火字的火2字形,總計5筆。
眉 (méi) 包含目部首和目字的目4字形,總計9筆。
之 (zhī) 包含一刀兩口的止3字形,總計5筆。
急 (jí) 包含心部首和心字的心4字形,總計9筆。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時燕人強盜起高丘,積羞成怨,日燔鄴郡,緻烽燧之戒。”後來,成語演化為現在的意思,表示危急的情況需要立即解決。
燃眉之急的繁體字為「燃眉之急」。
在古代,「燃眉之急」可以寫作「然眉之急」或者「燃眉之疾」。不同時期有一些變體,但基本上都是這個意思。
1. 情況非常危急,我們必須立即采取措施,這是一次燃眉之急。
2. 火災蔓延得非常快,居民們的生命安全已經燃眉之急。
3. 由于時間緊迫,我們必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動,這是一次燃眉之急。
1. 燃燒
2. 眉頭
3. 急速
4. 火燒火燎
1. 急迫
2. 緊急
3. 刻不容緩
1. 從容
2. 緩慢
3. 寬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