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求義。謂就義而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宋 文天祥 《自贊》:“ 孔 曰成仁, 孟 雲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取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ǔ yì,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源自《孟子·告子上》的經典論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在語言表達中,“取義”指根據具體語境或需求選擇恰當的含義。
示例對比:
如需更深入辨析詞語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經典文獻。
取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根據上下文或具體情境選擇某個詞語的意義或解釋。它是一個動詞短語,常用于語言學、翻譯和解釋的背景中。
取義這個詞的部首是“又”(右手),總共有8個筆畫。
取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旻》之中,意為“參考其他人的意見,選擇合適的義項”。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取義來解釋和理解文化、文學作品和詩歌。
取義的繁體字形為「取議」,它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詞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取義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取義」。
1. 他從這段話中取義,不同于我們的解讀。
2. 翻譯工作需要準确取義,以确保信息的傳遞。
取舍、取用、取得、選擇。
辨析、解詞、解釋。
武斷、隨意、主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