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鸜眼”。1.即鸲鹆眼。 宋 朱敦儒 《相見歡》詞:“琴上金星正照,硯中鸜眼相青。”《剪燈馀話·武平靈怪錄》:“嘗擅文房四寶稱,盡誇鴝眼勝金星。” 清 陳銳 《玲珑四犯·寒硯》詞:“鸜眼凹深,記淡墨題詩,花氣熏晝。”參見“ 鴝鵒眼 ”。
(2).借指硯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借筆鴉塗,暫磨鸜眼。”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寫本》:“筠管斜欹,鼠鬚垂露,松煤半秃,鸜眼生霜。”
“鸲眼”是古代文房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具體釋義如下:
指硯石上的天然圓形斑點,形似鸲鹆(八哥)的眼睛,多見于端硯等名硯,後也借指硯台本身。該詞在宋代文獻中已出現,如朱敦儒《相見歡》中“硯中鸜眼相青”即描述此特征。
鸲眼被視為硯台品質的象征,古人認為斑點分布均勻、色澤青黑的“活眼”硯台更珍貴。相關文獻如《剪燈馀話》提到“鸲眼勝金星”,體現其鑒賞價值。
以上内容綜合了詩詞、筆記等曆史記載,完整文獻可參考《剪燈馀話》《玲珑四犯·寒硯》等原文。
鸲眼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眼睛的顔色像鸲鹆一樣明亮的藍色。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眼睛明亮而有神。
鸲字的部首是鳥,它的拆分部首是幾個字較大的飛禽類動物。
鸲字一共有11個筆畫。
鸲眼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骈文中常用來描寫人物眼睛明亮的特征。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繁體字中,鸲眼的寫法為鸲眼。
在古時候,鸲字的寫法和現代大緻相同,但稍有不同。由于曆史演變,一些漢字的字形産生了變化。
他的鸲眼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組詞:鸲藍、鸲鳥、鸲鹆
近義詞:藍眼、碧眼、寶石般的眼睛
反義詞:暗眼、黯淡的眼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