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ildoers] 蠅類的幼蟲;比喻令人厭惡的東西;比喻卑鄙無恥之徒或渺小無用之人
(1).蠅類的幼蟲。《後漢書·方術傳下·薊子訓》:“道過 滎陽 ,止主人舍,而所駕之驢忽然卒僵,蛆蟲流出。” 清 龔自珍 《正譯第七》:“佛言:‘我如師子王,一切無畏,畏師子身自生蛆蟲,食師子肉。’” 沉從文 《會明》:“人一倒下,氣還不斷,糜爛處就發了臭;再過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蟲爬行。”
(2).比喻令人厭惡的東西。 明 單本 《蕉帕記·鬧婚》:“呸呸呸,就扭死這些蛆蟲不許啼。”
(3).比喻卑鄙無恥之徒或渺小無用的人。常用作詈詞。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由 北平 而想到全國,假若到處的知識分子都像他自己這樣不敢握起拳頭來,假若到處有老二與 冠曉荷 這樣的蛆蟲, 中國 又将怎樣呢?” 茅盾 《一個女性》六:“從前将他們當作魔鬼,現在才知道他們還不配,他們隻是些蛆蟲;和蛆蟲們嘔氣,真是何苦來呢!”
“蛆蟲”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如下:
蛆蟲是雙翅目蠅類(如家蠅、實蠅等)的幼蟲,體呈白色,無頭無足,生活在腐敗的有機物中(如糞便、腐肉)。它們通過蠕動行走,成蟲體長10-13毫米,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形容卑鄙無恥之人
蛆蟲常被用作成語,比喻道德敗壞、行為惡劣的人,帶有強烈貶義。例如:“蛆蟲不知四海之内皆養生”,源自莊子思想,強調此類人缺乏基本道德認知()。
代指令人厭惡的事物
可泛指一切肮髒、渺小或有害的存在,如“這些蛆蟲般的行徑令人作嘔”()。
如需更多例句或詞義演變細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蛆蟲》是一個名詞詞語,指的是生長在腐敗物體中、無尾的幼蟲。它們多半是害蟲,對于農業、環境和衛生都有一定的危害。
《蛆蟲》的拆分部首是蟲(chóng)。
《蛆蟲》一詞共有11個筆畫。
《蛆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舝》一篇中:“無衣裹若蛆蟲。”用以比喻窮困潦倒的樣子。
《蛆蟲》的繁體字為「蠱蟲」。
在古時候,《蛆蟲》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使用的字是「蠱蟲」。
1. 這個腐敗水果上爬滿了蛆蟲,看起來一點食欲都沒有。
2. 在清理垃圾時要小心處理,以防止蛆蟲孳生。
1. 蛆蟲孳生
2. 蛆蟲滋生
3. 蛆蟲成群
4. 蛆蟲爬行
1. 蜚蟲
2. 蟲類
3. 令人作嘔的小動物
1. 美麗的昆蟲
2. 有益的昆蟲
3. 幹淨的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