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zarre dress] 與社會上一般衣着式樣不同的奇異服裝
風景如畫的萊蒙湖畔,行走着各種奇裝異服的男女遊客
與社會上一般衣着式樣不同的奇異服裝。多含貶義。 魯迅 《墳·從胡須說到牙齒》:“而有些人們偏要越俎代謀,說些無聊的廢話,這真和女子非梳頭不可的教育,‘奇裝異服’者要抓進警廳去辦罪的政治一樣離奇。” 韓北屏 《非洲夜會·撒哈拉的落日》:“他們男男女女,身穿奇裝異服,且不說他們的不良政治企圖,單說這副形象已夠人讨厭。”
“奇裝異服”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式樣奇異、與衆不同的服飾,通常含有貶義,但現代語境中也可中性描述個性化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
指與社會主流審美或常規衣着風格差異顯著的服飾,可能包含誇張剪裁、非常規材質(如金屬、塑料)或強烈視覺沖擊的設計。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屈原《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處“奇服”指詩人高潔品格的象征,未含貶義。後世逐漸演變為對非常規服飾的批判性表述。
古代中國的判定标準
根據央視網分析,古代将以下三類視為“奇裝異服”:
現代語義演變
傳統語境中多含貶義,如提到“文革時期鮮豔服裝被視為奇裝異服”;當代則逐漸成為個性化表達符號,常見于藝術、亞文化領域。
總結來看,“奇裝異服”既承載傳統文化中的規範批判,又在現代成為多元審美的載體,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奇裝異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穿着奇特、非常特别的服裝。
《奇裝異服》的拆分部首是衣部和白部,分别表示與衣服和顔色相關。它總共有12個筆畫。
《奇裝異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小說《紅樓夢》中,作者是曹雪芹。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小說中一些人物的奇特裝扮。
繁體字中,《奇裝異服》的寫法是「奇裝異服」。
在古時候,「奇裝異服」的表示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朝代和字體演變,寫法可能略有差異。
他總是穿着奇裝異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奇裝、異服、奇特、特别、穿着
怪異的服裝、獨特的裝束
普通服飾、平凡打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