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望。 宋 司馬光 《迃書·理性》:“《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世之高論者,競為幽僻之語以欺人,使人跂懸而不可及,憒瞀而不能知,則盡而捨之。”
“跂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跂懸”意為“企望”,即踮起腳尖遠望,引申為急切地期望或渴望。該詞通過“跂”(踮腳)和“懸”(牽挂)的意象組合,強調一種迫切而難以企及的心理狀态。
文獻出處
該詞出自宋代司馬光的《迂書·理性》(原文或寫作《迃書》,可能為異體字或筆誤)。文中提到:“世之高論者,競為幽僻之語以欺人,使人跂懸而不可及,憒瞀而不能知。”此處用“跂懸”批判某些人用晦澀言論故作高深,使他人難以理解卻仍心懷期望。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以确認更詳細的用法及例證。
《跂懸》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行走時腳跟離地,隻有腳前腳尖着地。通常形容人行走時姿勢高傲、輕盈或者迅捷。
《跂懸》的部首是“足”,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4畫)和“懸”(17畫)。
《跂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上》:“天行跂神,地行跂疆,山行颠颠,澤行無水。”這裡的“跂”指代人的行走。
《跂懸》的繁體字為「躒懸」。
在古代,漢字《跂懸》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稍有不同。根據古文字學家的研究,古代寫作“蠀懸”的姿勢更為高傲,突出了行走時腳跟離地的動作。
現代漢語中使用《跂懸》的例句:
他時常走路時腳後跟微微離地,姿态顯得非常跂懸。
以《跂懸》為核心詞的組詞:
- 跂懸揣(形容行走時臂膀輕擺)
- 跂懸跋扈(形容行走時态度傲慢)
《跂懸》的近義詞有:挺身而行、華麗地行走、輕盈矯健。
《跂懸》的反義詞有:撲通落地、步履沉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