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間歌謠,供統治者察風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風、采詩。《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漢 何休 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
(2).謂尋覓詩句。 宋 陸遊 《别王伯高》詩:“傾家釀酒猶嫌少,入海求詩未厭深。”
“求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指古代統治者派官員到民間搜集歌謠,用以考察民情風俗和政治得失。這一制度稱為“采風”或“采詩”。例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官府會安排無子女的老人到民間收集詩歌,逐級上報至天子,作為施政參考。
“詩”本身是一種有節奏、韻律的文學體裁,通過語言反映生活與情感()。而“求詩”的行為,無論是官方采風還是個人創作,均體現了詩歌在文化傳承和情感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求詩”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求”指的是尋求、追求,“詩”指的是詩歌、詩詞。因此,“求詩”可以理解為追求、尋求詩歌的意思。
“求”字由“”和“”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三畫。
“詩”字由“”和“”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十畫。
“求詩”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詩歌創作的時期。人們在創作、傳頌詩歌的過程中,常常以追求真、善、美為目标,表達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求詩”的概念逐漸形成,并被延續至今。
繁體字中,“求詩”可以寫作“求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求”字的上方多有一點,下方則是一豎,略像現代漢字的“隻”字。
“詩”字在古代寫法中,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結構稍有不同,筆畫更加簡略。
1. 他雖生活在繁忙的都市,但内心一直追求着田園詩般的甯靜。
2. 在歲月的洗禮下,他的詩歌不斷求索,越發富有内涵和情感。
組詞:尋求詩歌、追求詩意、探尋詩意
近義詞:追尋詩歌、追尋詩意、探索詩意
反義詞:棄詩、失去詩意、忘卻詩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