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氣爽,馬匹肥壯。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動的季節。 宋 李綱 《靖康傳信錄》卷三:“臣恐秋高馬肥,虜必再至,以責前約。”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其外市,則西至 安集延 、 伊犂 、 哈密 、 喀爾喀 ,東至 黑龍江 ,秋高馬肥,被罽捆貨而至。”
“秋高馬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ū gāo mǎ fé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成語由“秋高”和“馬肥”兩部分組成:
更多信息可查看相關出處:李綱《靖康傳信錄》、漢典及曆史文獻分析。
《秋高馬肥》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秋天天空高遠,天氣晴朗,秋天的草原和鄉間景色宜人,馬匹也因豐富的牧草而健壯肥壯。這個成語多用來描繪豐收的季節和人們生活富裕的景象,也常常用于比喻形容世間事物的繁榮昌盛。
《秋高馬肥》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秋(禾),馬(馬),肥(肉)。其中秋的筆畫數為9畫,馬的筆畫數為7畫,肥的筆畫數為8畫。
《秋高馬肥》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陳琳的《陳情表》:“今天下者,以官貴者為賞,以病名者為勸,率以閨門之内樂,而忘宇宙之外苦;聖主英明,臣竭股肱之力,而不治以曲谕;如此,使秋雨之霖,糟糠不一,惟恐琴瑟之音,便于賞心。”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表示豐饒、富庶的象征。
《秋高馬肥》的繁體字為《秋高馬肥》。
在古時候,漢字《秋高馬肥》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秋字在西漢時期的寫法為“禾+火”,表示禾谷成熟。馬字在古代的寫法為“馬+木”,表示衆多的馬匹健壯。肥字的舊時寫法為“肉+彡”,表示豐滿、肥壯。
在秋天的早晨,陽光明媚,一輪紅日升起在藍天上,大地上白霧蒸騰。這時的草原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遠處山巒如黛,近處牛羊成群,駿馬奔騰,實在是秋高馬肥。
秋色、高天、馬力、肥料
秋風牧馬、豐衣足食、五谷豐登
冬寒馬瘦、世道不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