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even apertures in the human head] 指人頭上的七個孔,即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口
(1).指眼、耳、口、鼻七孔。《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欲。”《水浒傳》第一一四回:“ 宋江 急來看 徐寧 時,七竅流血。” 老舍 《龍須溝》第一幕:“臭鞋、臭襪、臭溝、臭水、臭地,熏得我七竅冒黑煙。”
(2).七個孔。古代相傳心有七孔。《史記·殷本紀》:“﹝ 比幹 ﹞迺彊諫 紂 。 紂 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 比幹 ,觀其心。” 明 唐寅 《詠蓮花》:“淩波仙子鬭新裝,七竅虛心吐異香。”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心竅》:“《莊子》雲:‘混沌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言一日一竅,喻聖人心七竅,以智治天下也。”
“七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醫學與文化雙重内涵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七竅”指人體頭面部的七個孔竅,包括雙眼、雙耳、雙鼻孔和口。這一概念最早見于《莊子·應帝王》,形容人體感官與外界溝通的通道。
在中醫體系中,七竅與五髒功能密切相關:
中醫通過觀察七竅異常判斷疾病,例如:
以上内容綜合了醫學典籍、詞典釋義及文化典故,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髒腑理論,可參考《靈樞·脈度》等經典文獻。
《七竅》指人體的七個感官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四肢的手指腳趾。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的七竅通達,敏銳感知外界的事物。
《七竅》由“丶”和“穴”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4個筆畫。
《七竅》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悼公二十五年》中,原文為“留竟不聽,幾喪其生而七穴開”,意思是形容人受到極大驚吓後,七竅開放,生命即将離去的狀态。
《七竅》的繁體字為「七竅」。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字體,所以《七竅》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聽到那個笑聲,不禁心裡一震,七竅頓時變得通暢了起來。
2. 那個消息讓他吃驚得七竅生煙。
1. 形容詞:七竅洞明、七竅玲珑
2. 動詞:通達七竅、窺視七竅
3. 名詞:七竅之病、七竅生煙
4. 短語:七竅生煙、情感如七竅洞明
敏銳、靈敏、聰穎、知覺敏感
遲鈍、愚笨、麻木、無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