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于一方面,片面。《文選·鄒陽<于獄中上書自明>》:“此二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繫奇偏之辭哉!” 張銑 注:“奇,獨也。”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上》:“或勸 東坡 重修《三國志》,而 坡 自謂非當行家,不敢當也。以 祁 輩奇偏之才而付之斯事,非其宜矣。”
“奇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piān,其核心含義為偏于某一方面、片面,強調觀點或立場的單一性、不全面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看待事物或表達觀點時僅側重某一方面,缺乏全面性。例如《文選·鄒陽〈于獄中上書自明〉》中提到“繫奇偏之辭哉”,張銑注“奇,獨也”,即強調言辭的片面性。
構詞拆分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金代王若虛在《〈新唐書〉辨上》中批評史書編撰者“奇偏之才”,指其才能片面,難以勝任綜合性工作。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例如描述觀點偏頗、研究方法單一等場景。提到“LCD用高性能偏振”項目填補技術空白時,使用“奇偏”強調技術方向的獨特性。
需注意“奇”在此詞中讀qí,若讀為jī(如“奇數”),則含義完全不同。此外,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典出處,可參考漢典或《文選》相關注釋。
奇偏是一個常見的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性格或行為與常人不同、反常的人。
奇(qí):走之彭字頭部
偏(piān):人之草字頭部。拆分後,奇字的部首是走,筆畫數為3;偏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7。
奇偏這個詞組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中:“君子之知也,奇而偏”,意為智慧均衡而又超乎尋常。
奇偏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奇偏」。
在古時候,奇偏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1. 他的行為太奇偏了,常常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2. 她的個性奇偏,但卻深受大家的喜歡。
1. 奇怪:形容出人意料、不尋常的事物或行為。
2. 偏執:形容固執、少數派的觀點或行為。
3. 奇異:形容與一般事物不同,非常獨特的。
奇特、獨特、異常
平凡、普通、常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