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後以“青女月”借指秋月。 唐 杜審言 《重九日宴江陰》詩:“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2).指秋天的月光。《文苑英華》卷一○九引 唐 魏璀 《搗練賦》:“黃金釵兮碧雲髮,白素巾兮青女月。”
“青女月”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用以指代秋季的雅稱,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詞義解釋
“青女月”原指陰曆九月(即秋季第三個月),因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青女”在此月降臨人間而得名。這一詞彙既可代指秋月本身,也用于描述秋季清冷的月光。
出處溯源
典故最早見于《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地氣不藏……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描述了秋季氣候轉寒、萬物收斂的自然現象與青女神職的關聯。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杜審言在《重九日宴江陰》中寫道:“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将九月霜降與節日氛圍結合;魏璀的《搗練賦》則以“白素巾兮青女月”描繪秋月意象,體現古典詩詞的意境美。
别名與象征
除指代月份外,“青女月”也延伸為秋季的象征,常與蕭瑟、清寒的意境相關聯,成為文人墨客表達季節變遷的常用意象。
補充說明:當前時間為2025年4月(陽曆),若對應陰曆則接近三月末至四月初,與“青女月”(陰曆九月)相隔約五個月,需注意農曆與公曆的時間差。
《青女月》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一個年輕的女性在月光下的形象或者月夜中的女子。
拆分部首:青(靑)- 雨部;女 - 女部;月 - 月部。
筆畫:青(靑)- 8畫;女 - 3畫;月 - 4畫。
《青女月》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可能是由古代文人或詩人使用,形容月夜中的女子的美麗、清秀和神秘感。
青女月的繁體字為「青女月」,與簡體字一樣,沒有太大的差異。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青女月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由于沒有具體的古代文獻或碑刻來證明其古代寫法,我們無法确定青女月在古代的漢字寫法。
1. 在這個月光明亮的夜晚,她宛如《青女月》般的美麗動人。
2. 月下的青女月倩影,令人忍不住駐足凝望。
組詞:青絲女、女子、月光。
近義詞:月下美人、明月女神。
反義詞:白胡子男、太陽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