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冰。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太簇正月》:“飄颻餘雪,入簫管以成歌;皎潔輕冰,對蟾光而寫鏡。” 唐 杜甫 《龍門鎮》詩:“細泉兼輕冰,沮洳棧道濕。” 清 袁枚 《殘雪》詩之三:“敢橫要路招人掃,且學輕冰著雨消。”
“輕冰”在漢語中是一個兼具文學意象與科學描述的雙重性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輕”指質地薄、重量小或狀态脆弱,“冰”為水在零攝氏度以下凝結成的固體物質,因此“輕冰”可定義為“初結的薄冰或質地脆弱的冰層”,常見于早春或深秋時節水面形成的半透明冰膜。
在古典文學領域,該詞常被用作季節更替的象征符號。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後續意象,便隱含着“輕冰映月”的冬景過渡(引自中華書局《全唐詩》卷539)。宋代詞人周邦彥更以“輕冰潤玉”形容融雪時冰面折射的光澤,展現了對自然物候的細膩觀察。
從氣象學角度分析,《中國地理大辭典》将其歸類為“過渡性結冰現象”,特指空氣溫度處于-2℃至0℃時,水體表面形成的厚度小于3厘米的冰層。這種冰層因結構疏松、承重力弱,具有“看似完整,觸即碎裂”的物理特性,古代漁獵文獻中多有“輕冰不可履”的安全警示記載。
“輕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īng bī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義
指薄冰,即厚度較淺、質地脆弱的冰層。例如:
引申意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比喻脆弱易碎的事物或危險的情境,例如“如履輕冰”形容行事需極度謹慎。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詩歌中,形容初冬或早春的薄冰景象,或借喻事物的短暫與脆弱性。例如:“湖面的輕冰在陽光下漸漸消解,如同易逝的時光。”
白膩槟樹避寝損膳殘熱草腹菜腸策立稱訴吹篪乞食吹竹彈絲丹閣凍風恩誘豐積高密軋賬公子家鈎針還轅轟礮紅壤華薄灰人蠖屈螭盤健筆講叙奸聲建牙錦地敬陳管見季諾踖然開火倉扣日子窟窿橋蘭堂辚辚臨蓐龍镳亂七八糟滿坎牡鞠膩蟲瓯摳蟠桃會棚架偏意樸澀頗辟前五代榮敷社木身首異處水镖庶旄貼征頭兒文脈巫步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