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朗的雲氣。 唐 李鹹用 《富貴曲》:“畫藻雕山金碧彩,鴛鴦疊翠眠晴靄。” 宋 蘇轼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瓦弄寒暉鴛卧月,樓生晴靄鳳盤雲。” 郭沫若 《塔·喀爾美蘿姑娘》:“ 瑞華 的表情就好像雨後的秋山一樣,是很靜穆的,而她的是玫瑰色的春郊的晴霭。”
“晴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ng ǎi,意為清朗的雲氣,常用于描繪晴朗天氣中輕柔缥缈的雲霧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詩詞
李鹹用《富貴曲》中寫道:“畫藻雕山金碧彩,鴛鴦疊翠眠晴霭。”
此句以“晴霭”烘托富貴閑適的氛圍。
宋代文學
蘇轼《夜直秘閣呈王敏甫》有“樓生晴霭鳳盤雲”,陸遊《将至京口》則用“城角危樓晴霭碧”描繪江南景色。
清代及現代作品
張庚《漫成》提到“袁家山頭晴霭暖”;郭沫若在小說中将其比喻為“玫瑰色的春郊晴霭”,賦予其詩意與情感色彩。
“晴霭”多用于詩詞和散文,既表現自然景色的空靈(如“楚山晴霭碧”),也借景抒情,如蘇轼以雲氣暗喻心境,郭沫若通過對比人物神态與晴霭傳遞情感張力。
若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晴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天氣的晴朗與霭氣交織的情景。晴指天空晴朗無雲,明亮的狀态,霭則指位于山地、水面、森林等地的薄霧或輕雲。晴霭的意思即是晴朗的天空中有輕薄的雲霧或灰塵。
晴霭的拆分部首為日(rì)和雨(yǔ)。
晴的筆畫為6畫,部首為日(rì),讀音為qíng。
霭的筆畫為17畫,部首為雨(yǔ),讀音為ǎi。
《爾雅·釋天氣》中首次出現了晴霭這個詞語,但它的具體來源和發展過程目前尚無确切的考證。
晴霭的繁體為「晴霭」。
在古代,晴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具體可參考《康熙字典》的解釋。
1. 山間的湖泊在明亮的陽光下,映照出一幅晴霭交輝的美景。
2. 雄鳥在晴霭的天空中翺翔,展現出無比自由的姿态。
3. 露水逐漸消散,天空漸漸變得晴霭起來。
晴霭的相關詞語:
1.晴朗:形容天氣晴朗明亮。
2.霭氣:形容天空有薄霧或輕雲。
3.雲霭:形容雲霧彌漫、朦胧。
晴霭的近義詞:晴朗、明亮。
晴霭的反義詞:陰暗、烏雲密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