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機敏出衆。《宋史·王珪傳》:“ 珪 弱歲奇警,出語驚人。”
(2).指文字或言論含義新穎、深切。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一》:“中 唐 詩以 韓 、 孟 、 元 、 白 為最。 韓 孟 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 魯迅 《彷徨·孤獨者》:“他議論非常多,而且往住頗奇警。”
“奇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機敏出衆
指人的才智或反應能力超群,常用來形容思維敏捷、言行獨特的人。例如《宋史·王珪傳》提到“珪弱歲奇警,出語驚人”,即強調其年少時機智過人。
文辭或言論新穎深刻
多用于文學評論,形容文字表達别出心裁、含義深邃。清代趙翼在《瓯北詩話》中評價韓愈、孟郊的詩風“尚奇警”,即指其語言風格獨特且富有深意。
部分資料(如)将“奇警”解釋為“異常奇怪、需警惕”,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漢典》及文獻用例為準。
奇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奇”和“警”兩個字。
“奇”字的拆分部首為“大”,它有4個筆畫;“警”字的拆分部首為“讠”,它有20個筆畫。
“奇警”一詞最早出現在《書經·周書·吳書》中,原意指擁有非同尋常的智慧和警覺的人。
在繁體字中,“奇警”可以寫作“奇警”。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奇警”可能有些不同的形态,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的行為舉止常常讓人感到奇警,智慧超出常人。
2. 他警覺性格的奇警使他在危險的環境中總能保持冷靜。
奇怪、警覺、警方、奇妙。
奇特、聰明、機敏
平凡、愚笨、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