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竊鈎盜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è gōu dào guó。它的核心含義是諷刺社會或法律中存在的荒謬現象:小偷小摸者被嚴懲,而通過篡奪政權、竊取國家利益的大盜卻成為權貴。
字面來源
該成語源自《莊子·胠箧》中的“竊鈎者誅,竊國者侯”,原指偷竊衣帶鈎的小賊會被處死,而篡奪國家政權的人卻成為諸侯,揭露了法律和道德标準的雙重性。
引申含義
現代多用于批判社會不公,尤其是對權力腐敗的諷刺。例如,貪污公款、濫用職權等行為若未被懲治,反而可能使當事人獲得更高地位,即“小盜受罰,大盜得勢”。
現實意義
成語常被用來形容以下現象:
經典用例
廖仲恺在《有感》一詩中曾引用:“竊鈎盜國将誰咎?扃鐍緘滕隻自欺”,借此抨擊民國初年的政治亂象。
該成語結構為聯合式,屬中性色彩,多用于書面語。其核心思想與“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一緻,可結合語境靈活使用,但需注意避免與“監守自盜”等近義詞混淆。
《竊鈎盜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欺騙、詐騙、竊取等手段,篡奪國家政權。
《竊鈎盜國》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穴、鈎、石、月、灬”,它分别屬于“穴”部、 “金”部、 “石”部、 “月”部、 “火”部;總共有14畫。
《竊鈎盜國》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史記•佞幸列傳》,其中寫到赤松子因為對國将義士殺害而成佞幸之奸臣。文中說:“子以盜國為竊鈎之盜。”後來,人們就用“竊鈎盜國”來形容篡奪國家政權的行為。
《竊鈎盜國》的繁體字為「竊鉤盜國」。
古時候漢字寫作「竊鈎盜國」。
他以竊鈎盜國的方式篡奪了皇位。
竊國、鈎子、盜賊。
篡奪國家、竊取政權、奪取帝位。
忠心耿耿、忠于國家、忠于君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