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幞頭。古代的一種頭巾。《宣和遺事》前集:“卻去 宣德門 直上有三四個貴官,金撚線撲頭,舒角紫羅窄袖袍,簇花羅。” 明 無名氏 《雲間雜志》卷下:“ 諸午泉 得一峰石,高二丈,儼若人形,撲頭大袖,名為待漏石。”參見“ 幞頭 ”。
(2).迎頭。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撲頭撲面,雪擁就浪千堆,雪裁成花六出,雪壓得柳三眠。” 茅盾 《子夜》一:“同時就有一股異常濃郁使人窒息的甜香,撲頭壓住了 吳老太爺 。”
“撲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名詞含義(古代服飾)
指幞頭,即古代男子佩戴的一種頭巾,常見于唐宋時期。其形制多為軟巾包裹頭部,後逐漸發展為硬質冠帽,成為官員常服的一部分。
例句:明代《雲間雜志》記載“撲頭大袖,名為待漏石”,此處描述人物服飾特征。
二、動詞短語(動作描述)
表示迎頭、撲面而來,強調事物突然且直接地覆蓋或沖擊頭部,常與“蓋臉”“撲面”等詞連用。
例句:
注意:部分資料提及“撲頭”為成語(形容勇敢面對困難),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成語混淆。建議優先參考上述兩種釋義。
意思:《撲頭》這個詞在漢語中可以有多個意思。一般來說,它指的是人或物因失去平衡或突然撞擊而頭部向前猛然着地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撲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扌”和“頁”,共有10畫。
來源:《撲頭》一詞來源于漢語口語,用以形容人或物猛然倒地的動作,可以視為一個動詞短語。
繁體:繁體字中的《撲頭》可以寫作「撲頭」。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字記載,可以發現《撲頭》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具體形态較難确定。
例句:他不小心滑倒了,摔了一個大撲頭。
組詞:組詞中幾種常見的詞語有:撲通、猛撲、撲騰、撲撲。
近義詞:撞地、摔倒、翻滾。
反義詞:站立、直立、站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