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的意思、破琴的詳細解釋
破琴的解釋
(1).毀琴。表示志行高潔。《晉書·隱逸傳·戴逵》:“太宰 武陵王 晞 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 逵 對使者破琴,曰:‘ 戴安道 不為王門伶人。’”
(2).破舊的琴。 宋 戴複古 《秋日病馀》詩:“平生志氣今如許,獨抱傳家一破琴。”《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手裡拿着一張破琴,琴上貼着一條白紙,紙上寫着四個字道:‘修補樂器’。”
詞語分解
- 破的解釋 破 ò 碎,不完整:碗打破。破滅。破舊。破敗。破落。破陋。破顔(轉為笑容)。破綻(衣服裂開,指事情或說話的漏洞或矛盾)。牢不可破。 分裂:破裂。破讀(同一個字形因意義不同而有兩個以上讀音,把習慣上通常
- 琴的解釋 琴 í 古代弦樂器,最初是五根弦,後加至七根弦(亦稱“七弦琴”;通稱“古琴”):琴瑟。琴曲。琴師。琴意。撫琴。琴棋書畫。 某些樂器的統稱:鋼琴。月琴。胡琴。口琴。豎琴。小提琴。琴書(曲藝的一種)。彈(
專業解析
“破琴”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器物本義
“破琴”字面指破損、殘缺的古琴。《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毀壞或破損的琴”,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廢琴》中“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筝”,即借破琴隱喻雅樂衰微。
二、曆史典故
該詞承載着著名典故:
- 《晉書·隱逸傳》記載,戴逵因拒為武陵王司馬晞鼓琴,自毀樂器,稱“不為王門伶人”,後世以“破琴”象征文人的氣節與反抗精神。
- 《新唐書·王績傳》載,詩人王績見鄉人制琴工藝粗劣,“聚燒之”,稱為“煮鶴焚琴”,後引申為對庸俗行為的批判。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作三種隱喻:
- 知音斷絕:如《呂氏春秋》中鐘子期亡故,伯牙破琴絕弦的典故
- 懷才不遇:陸遊《破琴》詩“此身渾似破琴材,弦斷塵封匣久開”
- 超脫世俗:蘇轼《破琴》序言強調“雖琴破矣,聲故自在”的禅理
《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明清小說中常與“焚琴煮鶴”連用,成為破壞美好事物的典型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破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ò qín,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毀琴以明志,象征高潔品行
- 指故意毀壞琴,表達不願屈從權貴或堅守氣節的态度。這一典故源自《晉書·隱逸傳·戴逵》:戴逵(字安道)因拒絕為權貴武陵王司馬晞演奏,當衆毀琴,并稱“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
- 另一經典例子是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鐘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上再無懂琴之人,遂“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奏,象征知音難求和氣節之堅。
2.指破舊的琴
- 單純描述琴的殘破狀态,如宋代戴複古詩句“獨抱傳家一破琴”,或《儒林外史》中“修補樂器”的描寫。
其他延伸含義
- 個别資料(如)提到“破琴”可引申為“琴瑟不調”,比喻事物不協調或缺乏默契,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在“毀琴明志”和“琴體殘破”兩層,前者承載文化典故,後者為字面描述。引用時需注意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牛寶翰被旱冰川湖操缦怅怅潮銀嗤靳春望詞臣賜魚搭漿儋石搭腰鳭鹩隊員蜂駭脯糗感受高暢恭敬桑梓挂絲翰采诃诘鴻範婚對蛟浪界朱巾栉刻劃狂吼寬恕老憊俚歌禮經禮贶螺甸滿替冒犯面骨溟冷内傷蹑險烹煮殍餓漂女迫降前功皆棄鉗塞清樣僧窗沈潭爽法水丞疏慢庶襚庭柯題説文統五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