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文字拗口難讀。迫,急促;诘,屈曲。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二:“《鐃歌》十八中有難解及迫詰屈曲者:‘如絲如魚乎悲矣’、‘堯羊蜚從王孫行’之類。”
“迫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ò jié,其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指文字拗口難讀,即文句因急促、屈折而顯得艱澀不通順。
部分詞典(如)提到“迫诘”可引申為“逼迫盤問,追問到底”,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或誤用。
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藝苑卮言》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迫诘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迫使他人回答問題或交代事情真相。
迫诘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讠,辶(辵)是表示行走的邊旁,讠是表示言語的旁字。迫的筆畫數為9,诘的筆畫數為10。
迫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司法審訊方式,當時有一種審訊方法叫迫诘法,意為通過迫逼盤問來獲取證據。
迫诘的繁體為「迫詰」。
古時候迫的寫法較為簡單,通常用「⻊百」來代替現代的「辶」,即「⻊百去」。诘的古代寫法較為複雜,由「言咠屮」組成,即「言咠屮去」。
1. 審訊人員迫诘了嫌疑犯,終于他交代了案發經過。
2. 這個問題令我心生好奇,我不禁迫诘對方想要知道真相。
迫诘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迫诘者:進行迫诘的人。
2. 迫诘法:一種司法審訊方式。
3. 迫诘證據:通過迫逼盤問獲得的證據。
1. 逼問:用逼迫的方式追問。
2. 盤問:詳細追問,要求對方作出回答。
放任:不加以追問或幹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