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山。《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有不順者, 黃帝 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司馬貞 索隱:“謂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一說,旁山,靠山。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披,他本亦作‘陂’字……陂者,旁其邊之謂也。”
“披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披山”意為開山,指開辟山林以通行或建立通道。該詞源自古籍記載,如《史記·五帝本紀》提到黃帝“披山通道,未嘗甯居”,描述其開山拓路的功績。
開山辟路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注釋:“謂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即通過砍伐山林植被開辟道路。例如:“身披山村鄉民希冀的目光,一腔至愛至誠的火焰在心中燃如山花爛漫”,這裡引申為不畏艱險、開拓進取的精神。
旁山而行(少數觀點)
徐廣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披”通“陂”(音bì),意為“旁其邊之謂也”,即沿着山邊行進。但這一說法在主流文獻中較少被采用。
“披山”的核心含義為開山通道,強調通過努力開辟路徑。其曆史背景與中華文化中“開拓精神”緊密相關,而不同注家的解釋也豐富了詞彙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及《索隱》《集解》等古籍注釋。
《披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翻過山巒,穿越山脈。形容人勇往直前,不畏艱險。
《披山》這個詞,由"攵"(方心旁)和"山"(山字旁)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是5,其中"攵"部首的筆畫數為4,"山"部首的筆畫數為3。
《披山》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四》:“蹈矩踵緑,披山冠谷,陵途我往矣。”原意是形容勇士奮發向前,不畏艱險。
《披山》的繁體字為「披山」。
在古漢字中,對于《披山》這個詞,并沒有出現太多的變化。它的基本形态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他毅然決定披山而過,前往未知的地方。
披山涉水、披荊斬棘、披星戴月、披肝瀝膽。
翻山越嶺、涉峰嶺、趟山過嶺。
繞過山脈、回避障礙、繞道而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