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僻的君王。《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 杜預 注:“言 三代 亦有邪辟之君,但賴其先人以免禍耳。”
君王。《詩·大雅·棫樸》:“濟濟辟王,左右趣之。” 鄭玄 箋:“辟,君也。君王謂 文王 也。”《詩·周頌·載見》:“載見辟王,曰求厥章。” 鄭玄 箋:“諸侯始見君王,謂見 成王 也。”
“辟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和讀音不同而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若有具體文獻出處需求,可進一步分析文本語境。
辟王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和用法。下面将逐一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辟王的主要意思是指驅逐或廢除王位,也可以指打敗國王,推翻君主統治。這個詞語蘊含了權力和政治鬥争的意味。
辟王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辟和王。其中,辟部表示拓寬、打開的意思;王部則表示國君、統治者。辟王一共有9個筆畫。
辟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十四年》的記載。在雍王旁闾的廟宇中,發現了一塊刻有“辟蠱王”的青銅器,從而得名。
辟王的繁體字為「闢王」。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辟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辟王的古字形分别為「闢」和「輞」。
1. 他們聯合起來辟王,推翻了殘暴的國王統治。
2. 他是辟王的主要策劃者,為國家帶來了和平和繁榮。
辟王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辟邪、辟谷、辟地等。
辟王的近義詞包括廢王、罷王、廢除王位等。
辟王的反義詞包括立王、即位、繼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