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殿堂的側邊。《儀禮·鄉飲酒禮》:“設席于堂廉,東上。” 鄭玄 注:“側邊曰廉。”《禮記·喪大記》:“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東上。” 孔穎達 疏:“堂廉,謂堂基南畔,廉陵之上。”
(2).泛指殿堂,廳事。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詩之二:“毅然如九官,羅立在堂廉。” 清 金農 《近事》詩:“曦光烘紙坐堂廉,書字無緣換束縑。”
(3).借指朝廷。《明史·劉宗周傳》:“廠衛司機察,而告訐之風熾;詔獄及士紳,而堂廉之等夷。”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将見堂廉之地,所圖者大,所議者遠,所見者深。” 蔡東藩 《唐史演義》第四三回:“群臣均對仗奏陳, 玄宗 當然準奏,堂廉壅蔽,因得盡除。”
“堂廉”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殿堂的側邊
原指古代建築中殿堂的邊沿或基座部分。如《儀禮·鄉飲酒禮》記載“設席于堂廉,東上”,鄭玄注“側邊曰廉”。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堂基南畔,廉陵之上”。
泛指殿堂或廳事
後擴展為代指整個殿堂、廳堂等建築空間。例如王安石詩句“毅然如九官,羅立在堂廉”,以及清代金農詩中“曦光烘紙坐堂廉”均用此意。
借指朝廷
在政治語境中,可隱喻朝廷或官場。如《明史·劉宗周傳》提到“堂廉之等夷”,即指朝廷等級制度。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堂廉”解釋為“品行正直、廉潔無私”,但此用法未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對“廉”字單獨含義的引申,或現代語境下的新解,需注意與古典含義區分。
“堂廉”的核心含義圍繞古代建築結構展開,後衍生出空間及政治隱喻。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古典文獻中無“廉潔”相關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明史》等原始文獻。
意思:堂廉是一個成語,意思指公正廉明,不受賄賂。形容人品正直,做事光明磊落。
拆分部首和筆畫:堂(土 節丷),廉(廣 廴 山 丷)
來源:《堂廉》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八佾篇》中。其中有一句話是:“堂堂乎堂堂!如此,如此!婆娑其身,洵為堂堂丑也。” 意思是說,這樣正直的行為真是堂堂正正,真是堂堂正正的丑陋。
繁體:堂廉(繁體字:堂廉)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堂廉”字和現代寫法基本一緻,隻是字形稍有變化。
例句:他一向堂堂廉正,絕不接受任何賄賂。
組詞:廉潔、廉政、廉明、堂堂正正、堂堂大名
近義詞:清廉、正直、正派、正義
反義詞:貪污、腐敗、不廉潔、不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