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舉足,邁步。 宋 洪邁 《夷堅補志·趙富翁》:“僧曰:‘官人急回足極是,若踏腳入了,則四貓不損矣!’”
(2).踏步。兩腳原地交替擡起落下。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六章:“走了不大工夫,領班轎夫又叫慢行、踏腳。”
(3).踏闆。安置于床前、車沿前便于上下的設備。《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 素姐 ﹞坐着抖成一塊半截沒踏腳的柳木椅子的山轎,擡不到紅門,頭暈的眼花撩亂,惡心嘔吐。”《雪岩外傳》第七回:“﹝ 謝芙明 ﹞便喚 長生 把自己的煙箱拿來打開, 長生 便坐在踏腳上替他打煙。” 魯迅 《準風月談·推》:“報上好像登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賣報的孩子,踏上電車的踏腳去取報錢,誤踹住了一個下來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車下。”
(4).自行車、三輪車等人力轉動裝置中腳踩的部位。
(5).比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之手段。 魯迅 《熱風·隨感錄六十三》:“你們若不是毫不客氣的拿我做一個踏腳,超越了我,向着高的遠的地方進去,那便是錯的。”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有人要我做一回踏腳而升到什麼地方去,也可以的,隻希望不要踏不完,又不許别人踏。”
關于“踏腳”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來源整理:
字面動作
實物指代
手段或工具
成語含義(需注意)
總結建議:
《踏腳》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作動詞。它的意思是踩着腳步或腳印行走。
根據《康熙字典》,《踏腳》一詞的首部是“足”字的“⺼”部,尾部是“隽”字的“鬼”部。總共有18筆。
“踏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在路上行走時為了避免泥濘或過溝渠,會利用腳步踩在旁邊的物體上,以起到平衡和穩定的作用。這個行為就被稱為“踏腳”。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彙。
“踏腳”的繁體字是“踏腳”。在繁體書寫中,采用了比簡體字更多的筆畫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踏腳”的寫法是“""足隽“。”
1. 他小心地踏着腳印,盡量避免發出任何聲響。
2. 路上鋪滿了石闆,方便行人踏腳。
3. 他緊緊踩住踏腳闆,不敢移動。
踏腳石、踏腳闆、踏腳步、踏腳處
踩踏、踐踏、履行、跨過
規避、繞過、繞行、回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