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河南 嵩山 南麓。 中嶽廟 門前500米處。建于 東漢 安帝 元初 五年(公元118年),為 漢 代 太室山廟 前的神道阙,與 少室阙 、 啟母阙 并稱“漢代三阙”。阙高近4米,東西兩阙相距6.75米。阙身為方石砌成,上部為石雕四阿頂,南面刻有篆文“中嶽太室陽城”。阙身四面雕刻人物、車騎、建築及龍虎等畫像五十餘幅。
太室阙是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的漢代石阙,與少室阙、啟母阙并稱“中嶽漢三阙”或“漢代三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廟阙之一,具有重要曆史與藝術價值。以下是綜合解釋:
太室阙位于中嶽廟南約500米處(),原是漢代太室山祠廟前的神道阙,象征祠廟入口,兼具祭祀與标識作用。其位置與中嶽廟的結合體現了漢代禮制建築的初創制度()。
太室阙是漢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反映了秦漢時期恢宏的建築藝術與山嶽崇拜文化,對研究漢代社會制度、宗教儀式及雕刻藝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其保護曆程或畫像細節,(明清修繕記錄)及(雕刻主題描述)。
太室阙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太”、“室”和“阙”三個字組成。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太(人字旁+8畫)室(宀字旁+9畫)阙(門字旁+10畫)
2. 來源:
太室阙一詞來自于《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古代傳說黃帝在太室阙,室以門為名。
3. 繁體:
太室闕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太室阙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太室闕”,其字形結構與現代字形略有差異。
5. 例句:
太室阙作為一個名詞,可用于文學創作和描述曆史場景等,例如:
詩經中有篇《太室答命》:“維天王、降罔象。”
6. 組詞:
太阙、室阙
7. 近義詞:
大宮、頂門、寶闱(均指帝王的宮殿、皇室的禁地)
8. 反義詞:
通衢、大道(指通達的大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