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積久的冤屈。《後漢書·陳元傳》:“臣 元 愚鄙,嘗傳師言。得以褐衣召見,俯伏庭下,誦 孔 氏之正道,理 丘明 之宿冤;若辭不合經,事不稽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生之年也。”
(2).前世的冤仇。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崔無隱》:“噫!乃宿冤之動作徵應,委曲如是。” 宋 張師正 《括異志·毛郎中》:“言與邑君有宿冤。”《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從來人死魂不散,況復生前有宿冤。”
(3).前世的冤家。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東遷道人》:“夜,夢大士告曰:‘吾何所慮?恐汝不免。蓋汝前生曾殺6*人,今來者正宿冤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宿冤漢語 快速查詢。
“宿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積久的冤屈
指長期未得到解決的冤屈或曆史遺留的不公。例如《後漢書·陳元傳》中提到“理丘明之宿冤”,即指消除積壓的冤屈。
前世的冤仇
帶有宗教或因果色彩,指因前世結下的仇恨延續到今生。如《博異志·崔無隱》中“宿冤之動作徵應”,強調前世恩怨對現世的影響。
前世的冤家
可指前世結怨的仇敵,或帶有宿命色彩的敵對關系。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生前有宿冤”,暗含因果循環的關聯。
注意區分:
“宿冤”與“宿怨”(sù yuàn)不同,後者僅指舊有的怨恨,如《管子》中“懷宿怨而不戰”,不涉及“冤屈”或“前世因果”的涵義。
宿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宿”和“冤”兩個字。
拆分“宿”字的部首是宀(mián),總共有9個筆畫。拆分“冤”字的部首是冖(mì),總共有7個筆畫。
《宿冤》是指在前世或長久以前的冤仇或怨恨,意味着無法解除的怨恨。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人們相信宿命和前世因果。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一種長期積累的仇恨或怨憤。
宿冤的繁體字寫作「宿冤」。
在古代寫法中,「宿」字的變體有「宀夙為」,「冤」字的變體有「寫口犬」。
他們之間有着宿冤,糾纏了許多年。
宿仇、冤家、冤仇。
宿怨、宿憤、宿恨。
和解、寬恕、化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