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書帙 ”。
“書袠”是“書帙”的異體寫法,讀音為shū zhì,具體含義如下:
本義
指古代包裹書卷的布套或封套,用于保護書籍。類似現代書籍的封面或函套,常見于竹簡、帛書等早期文獻的保存。
引申義
可泛指書籍本身,例如詩句中“書帙滿床”即形容藏書豐富。
用途與比喻
古代書帙多用絲帛、麻布制成,常以不同顔色區分典籍類别(如經史子集)。後也用于比喻學識淵博或文雅氣質,如“書帙飄香”等表達。
此詞多見于文言或文學性表述,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書袠》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捆綁書籍的帛書。
《書袠》的部首是“衤”和“缶”,分别位于左右兩邊。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書袠》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在中國古代,帛書是書寫文字的一種重要載體。而為了保存和保護帛書,人們采用細長的布條将書籍捆綁起來,形成了《書袠》這個詞語。
《書袠》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書褶」。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漢字的形态和結構有所不同。以《書袠》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書:┏┓
袠:衤+缶
1. 學好漢字需要大量的閱讀,書袠就是我們學習的工具之一。
2. 學者們研究古代帛書時,常常會遇到破損的書袠。
書卷、袠棧、古籍袠、帛書袠、字帛書袠
書卷、藏書、圖書
散書、分散、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