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書帙 ”。
書袠(shū zh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用于包裹、保護書籍的布套或函套,後引申為書籍的卷冊或代指書籍本身。以下從釋義、文化内涵及演變角度分述:
本義:書籍的布質封套
“袠”通“帙”,原指用布帛制成的書衣,用于包裹卷軸或冊頁,防塵防損。古代文獻常以“書袠”指代書籍的外包裝,如《說文解字》注:“帙,書衣也。”
例證:宋代《太平禦覽》引《晉書》載:“聚書萬卷,以青绮為書袠。”
引申義:書籍的計量單位或代稱
因書袠用于收納多卷書籍,故衍生為計量單位(如“一袠十卷”),并成為書籍的雅稱。唐代陸龜蒙《書帶草賦》雲:“編同書袠,缥帙舒卷。”即以“書袠”喻指書卷。
古代書籍保護的智慧
書袠體現了古人保護文獻的匠心,材質多為絲絹、麻布,并飾以題籤(如“玉籤”“牙籤”),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
來源參考:古籍修複研究(如《中國古籍裝幀史》)。
文人雅士的象征
書袠作為文房雅物,常見于詩詞典故,象征學識淵博或藏書之豐。蘇轼《次韻劉景文見寄》中“留我書袠伴吟哦”,即以書袠寄托文人情趣。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來源: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出版物及機構名稱。)
“書袠”是“書帙”的異體寫法,讀音為shū zhì,具體含義如下:
本義
指古代包裹書卷的布套或封套,用于保護書籍。類似現代書籍的封面或函套,常見于竹簡、帛書等早期文獻的保存。
引申義
可泛指書籍本身,例如詩句中“書帙滿床”即形容藏書豐富。
用途與比喻
古代書帙多用絲帛、麻布制成,常以不同顔色區分典籍類别(如經史子集)。後也用于比喻學識淵博或文雅氣質,如“書帙飄香”等表達。
此詞多見于文言或文學性表述,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安然無恙闆築抱鑼備衛北苑妝鞭不及腹避瓜防李擯絕不了而了虿尾蟲存録大是大非東土法梵本伐閱豐石隔年舊曆本國府蝦蟆車緩聲歌劃圈火煙寋鄂湔裙見天見晚結結實實吉辛蹶洩濬壑雷峯夕照遴才旒纩露出馬腳明燭耦耕肨襖胖壯蓬頭赤腳潛山隱市輕憐痛惜汽暖邛崃琦珍三家善和雙枱淑嘉殊異瑣賤台階平挑刀走戟廳子軍銅龍門托避塗炭枉曲直湊溫疋五纑霞窗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