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收的款項。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利權二》:“設使 中國 欲減其稅項,以便華貨之暢行,彼能允之乎?”《清會典事例·戶部·關稅考核二》:“現需經費,除就所收稅項開支外,尚有不敷。”
稅項是稅收領域中的核心概念,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稅項指稅法規定的具體征稅項目,是稅收款項的統稱,體現征稅對象在質上的具體化。例如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所得、稿酬所得等11項,消費稅中的煙、酒、化妝品等14項均屬于稅項。
二、曆史溯源 清代文獻已明确使用該詞,如薛福成在《籌洋刍議》中讨論減稅對貿易的影響時提到稅項,《清會典事例》記載稅項用于國家經費開支。西周時期的關市之賦(邊境關稅)、山澤之賦(山林漁産稅)等早期稅項形式,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的雛形。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稅項 vs 稅目
稅目側重征稅範圍(如行業或物品分類),稅項強調具體應稅内容。以消費稅為例,"酒類"是稅目,而"白酒""啤酒"等細分品類則屬于稅項。
稅項 vs 稅種
稅種指稅收種類(如增值稅、所得稅),稅項是該稅種下的具體征收項目,如增值稅中的銷售服務、進口貨物等具體征稅事項。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財稅體系中,稅項的設置直接影響國家財政收入結構和納稅人負擔。我國通過《稅收征管法》等法規動态調整稅項,如近年新增的環境保護稅專項稅項,體現了政策導向。
稅項是指國家對公民和企業征收的各種稅費項目。它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用于支持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稅項的拆分部首是「示」和「攵」,分别屬于上部和下部。它總共有8個筆畫。
「稅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據考證,其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冢宰》一篇中作為征收財物的名稱。而現代對稅項的具體定義和分類則是在經濟、金融和法律等領域的綜合發展中形成的。
「稅項」的繁體字是「稅項」。
在古代,「稅項」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可能會出現類似「稅項」、「稅像」等變體。
1. 政府需要根據不同的稅項來籌集財政收入。
2. 這些稅項的征收将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稅務、稅收、稅負、*********、稅務人員
征稅、征費、征收
減稅、免稅、豁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