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匏瓜剖分為二做成的酒器。 唐 陸龜蒙 《襲美見題郊居次韻》之二:“簡便書露竹,尊待破霜匏。”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壺盧》。
“霜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古代文獻和字義進行解析:
字面解釋
文獻例證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襲美見題郊居次韻》中寫道:“簡便書露竹,尊待破霜匏”,此處“霜匏”即指用匏瓜制成的酒器,體現其作為文人雅士飲酒器具的意象。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提及匏瓜的用途,印證其作為容器的曆史。
文化内涵
古代匏器因天然中空、輕便耐用的特性,被賦予質樸自然的審美意趣,常見于詩詞中以表達閑適生活或隱逸情懷。
注意:該詞現代已罕用,相關解釋主要依托古籍記載。由于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霜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來裝放霜的葫蘆。
霜匏的部首是雨(雨字頭),總共有14個筆畫。
霜匏一詞最早出現在《唐詩·秋霁》一篇中,這個詞形容了秋天的霜和葫蘆的樣子,隨後成為了一個常見的詞彙。
霜匏的繁體字為霜甌。
霜匏的古漢字寫法為霜匚。
他拿起一個霜匏,捧在手中欣賞着裡面的凝霜。
相關的組詞可以有:霜降、葫蘆、裝杯、秋天等。
類似意思的近義詞有:霜瓢、霜壇、霜合。
相反意思的反義詞為:臉盆、水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