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名。在 山西省 靈石縣 。傳說 唐 崇徽公主 手痕印在石上,故名。 宋 董逌 《廣川書跋·崇徽公主手痕碑》:“碑在 汾州 靈石 。蓋 唐 僕固懷恩 女。 懷恩 , 唐 功臣,以嫌猜叛入 回鶻 ,沒其家入後宮。 大曆 四年,以 回鶻 請婚,封為 崇徽公主 ,下降可汗…… 唐 都 關中 ,其入 回紇 ,道至 汾 上,此其常也。然托掌石壁,遂以傳後,豈怨憤之氣,盤結于中不得發,遇金石而開者耶?” 清 金農 《汾州于郎中灏遠贶隃麋戲報》詩之三:“磨向晴牕鉤石本,《崇徽公主手痕碑》。”
手痕碑是位于中國山西省靈石縣的一處曆史遺迹,其名稱與唐代崇徽公主的傳說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地理位置
手痕碑是唐代遺留的石碑,現存于山西省靈石縣。其名稱來源于碑石上留存的疑似手掌印迹,相傳為崇徽公主所留。
曆史背景與傳說
崇徽公主為唐代名将仆固懷恩之女,因家族變故被沒入後宮。大曆四年(769年),她作為和親公主嫁予回鹘可汗。據傳,她在途經靈石時觸石長歎,石上遂現手痕,碑因此得名。
文獻記載與文化意義
宋代董逌《廣川書跋·崇徽公主手痕碑》記載了此事,清代金農等文人也曾提及。該碑成為後世文人抒發情感的載體,常被賦予“怨憤之氣凝結成痕”的文學想象。
現狀與研究價值
現存手痕碑不僅是地理标識,更承載了唐代民族關系、和親政策及民間傳說研究價值。其真迹雖存争議,但作為文化符號已融入地方曆史叙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碑文細節或實地考察信息,可參考地方志及《靈石縣志》等文獻。
《手痕碑》是一個成語,意指留下手印或手寫的碑文。碑上的手痕一般由名人或重要人物在碑上留下,常常用來表達對事物的敬意或紀念。這個成語也常用來形容文章或作品對作者的印象深刻。
《手痕碑》的拆分部首為“扌(手部首)”和“石(石部首)”,其中“扌”表示與手相關的事物,“石”則表示石碑。根據筆畫順序,分别為3畫和5畫。
《手痕碑》這個成語來源于唐代文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有餘哀。複值白日晖,翩翩白羽飛。回看天際下,衣冠白如雪。手痕黃粱曲,十指亂紛纭。”這篇文章描述了詩人在田間小屋聚會的情景,其中“手痕黃粱曲”一句即為“手痕碑”的來曆。
繁體字為「手痕碑」。
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手痕碑》這個成語中的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他在這座古碑上留下了自己的手痕碑,以示對曆史文化的敬意。
2. 這篇小說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塊手痕碑,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中。
1. 手稿:指用手寫成的書稿或文稿。
2. 碑文:刻在石碑或其他物體上的文字。
3. 手迹:指人的手寫字迹。
1. 手迹:與“手痕碑”的意思相近,都指人用手留下的痕迹。
2. 字迹:指人的書寫或繪畫的痕迹。
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手痕碑”相關聯,但與手迹有關的反義詞可以是打字、印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