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獸類因恐懼而俯伏。《列子·湯問》:“ 甘蠅 ,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張湛 注:“箭無虛發,而獸鳥不敢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皮》:“睹此狀,犬懼,獸伏而出。”
(2).指如獸之蟄伏。 唐 無名氏 《觀鳳凰台賦》:“殊形詭制,羣品異族,或霞駮而電開,或龍蟠而獸伏。”
(3).喻人因害怕等原因而降伏,順服。《新唐書·孔戢傳》:“ 泚 所下詔令皆 偃 為之,悖逆子不鳥竄獸伏,乃幹譽求進乎?” 明 徐渭 《白母傳》:“﹝母﹞為之(戚族、隣人)決疑難,斷不平。有不訟於官而謀於母者,即桀猾,母一言,冰解而獸伏。”
“獸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獸類因恐懼而俯伏
指野獸因受到驚吓或威脅而趴伏在地,如《列子·湯問》中“彀弓而獸伏鳥下”描述射箭精準使野獸伏地。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中“獸伏而出”也體現了這一場景。
比喻義:如獸蟄伏
形容事物像野獸蟄伏般隱藏或靜止,如唐代《觀鳳凰台賦》中“龍蟠而獸伏”的描寫。
引申義:人因畏懼而屈服
用于描述人因恐懼、壓力等表現出順從或降服的狀态,如《新唐書》中“不鳥竄獸伏”及明代徐渭記載的“桀猾獸伏”案例。
注:以上釋義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及權威詞典解釋,具體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獸伏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獸”和“伏”,拼音為“shòu fú”。下面将詳細解釋該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獸伏指的是野獸屈服或投降的狀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野獸的征服或馴化。在古代,獸伏還用來指代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通過捕捉野獸并将其作為祭品獻給神靈以求保佑。
獸伏的左側是“獸”部,表示與動物相關的事物;右側是“伏”部,表示屈服或壓制的意思。獸伏總共包含11個筆畫。
獸伏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源于古代漢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在古代,人們對野獸的馴化和掌控非常重要,因此有了獸伏這個詞語。
獸伏的繁體字是「獸伏」。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獸伏的古代寫法略有差異,以古篆為例,寫作「獸伏」,并采用古篆字體的筆畫風格。
1. 他們經過多年的馴養和訓練,成功地讓獸伏在人類的掌控之下。
2. 在這個古老的儀式上,人們将野獸捕獲并進行獸伏,祈求豐收和平安。
相關的組詞有:獸性、獸皮、獸醫、大獸、馴獸等。
近義詞有:降服、馴服、制服。
反義詞有:反抗、脫離、狂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