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隙;伺機。《列子·說符》:“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 宋 陸遊 《雀啄粟》詩:“乘時投隙自謂才,苟得未必為汝福。” 明 何景明 《敵中篇》:“然卒為所圖焉者,彼有以揣摩投隙,而此有以中之也。”《續資治通鑒·宋甯宗真定七年》:“如 耶律德光 之不能即安中土,則姦雄必将投隙而取之。”
“投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乘隙、伺機,指抓住機會或利用漏洞行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強調在恰當的時機或利用漏洞采取行動,帶有策略性和主動性。例如《列子·說符》中提到“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說明智慧在于把握時機、靈活應對。
出處與例句
用法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書面表達,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主動尋找機會或鑽空子的行為,既可中性描述策略,也可含貶義(如投機取巧)。
若需更多例句或具體語境分析,可參考《列子》及宋代詩詞等文獻。
《投隙》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利用敵人的空隙進行攻擊或突破”。它常常用于形容在戰争、競争、較量等情境中,利用對方的疏忽或者弱點來取勝。
《投隙》是由偏旁部首“手”和“隹”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投隙》最早出現在明代楊守敬的著作《明夷待訪錄》中,後來逐漸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字形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隙”這個字的獨立寫法,而是通過組合“疋”和“心”兩個字來表示。這兩個字的結合象征着時間的間隔或空隙。
1. 在足球比賽中,一方運用《投隙》的戰術,成功地從對方後防線中突破。
2. 隻要我們能夠發現并利用對方的《投隙》,我們就有機會取得勝利。
- 投鼠忌器(意為不敢以後敵人,生怕惹上大麻煩)
- 投機取巧(意為進行不正當的手段以圖獲得利益)
- 投奔(意為離開原來的地方,投靠别人)
- 投其所好(意為迎合他人的興趣或喜好)
- 投其所長(意為發揮自己的優勢)
- 隙(隙是《投隙》的反義詞,指隔間或間隔的空隙)
【别人正在浏覽】